八萬四千法
愍生法師:辨破楞嚴百偽

一、作者簡介(釋愍生法師)

二、序(釋暢懷法師)

三、前言

四、辨破《楞嚴百偽》一百零一條

五、楞嚴問題之研討

愍生法師,一九二六年出生。二十歲出家;早年親近上海下仁老法師。一生專研三藏,致力弘揚佛法,興辦佛教教育,培植人材。歷任寶覺佛學院院長、住持,香港佛教聯合會義務司庫。教學之餘,常於海內外弘法,講經說法四十年,辯才無礙,為教界所稱譽。對《楞嚴經》造詣尤深,曾講述《楞嚴經》先後達十三次之多。今以法師精研《楞嚴》之心得,駁斥呂澄作「楞嚴百偽」之謬說,堪稱護法衛教之雄辯。

二、序

佛本無法可說,以有四悉檀因緣故,隨機應說。若以無法可說而言,佛於四十九年未說一字,以名言無實故。如以有法可說而言,離經一字使同魔說,以藉假修真故。無論有說無說,主旨欲令眾生,入佛知見也。由此可知,一切皆是佛法,又復皆非佛法,以法無自性,故法不定法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所謂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」又云: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?」若明此理,何需於雞蛋里挑刺?

諸大乘經,皆以一實相理,即證其說。諸小乘經,以三法印,印定無誤。試問《楞嚴》何處乖違大小乘印?呂澄全以是非之心、庸俗之念、妄想分別,刻意製造過失,引人隨落深淵,誠乃罪過無邊!況經四依說:「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。」無論何人所說,只要合聖教量,皆當依教奉行。如指經之出處與歷史不符,竊取《深密》,《圓覺》等經,內含杜撰,答問有出入等,此皆是芝麻綠豆事,不關痛癢,其理是否有背佛說,應為大前提。

《楞嚴》自唐,惟愨大師,始作疏解,相沿至今,已有數十百家,孰不謂深契佛心,得其骨髓。古今讀《楞嚴》而開悟者,誠不勝其數,如玄沙、長水、黃龍、蕅益諸師,莫不因《楞嚴》而有悟。宗門諸師,出詞、吐氣、接化學人,其語意亦多來自《楞嚴》。所以通智禪師云:「《楞嚴》一經,乃性宗之秘典,括十二部而無遺,性修圓顯,宗教極唱,不可思議之法寶也。」蕅益大師亦云:「《楞嚴》是誠一代時教之精髓,成佛作祖之秘要,無上圓頓之旨歸,三根普被之方便,超權小之殊勝法門,摧魔外道之實相正印也。」昔學者有「自從一讀楞嚴後,不看人間糟粕書。」之言。古德非徹悟心地者,便是大文豪,呂澄何可步人後塵,摘鞋尚難合格,而論「楞嚴百偽」,豈非班門弄斧乎!

今有寶覺佛教院住持愍生法師,為負荷如來家業,續佛慧命,護持佛法,久住於世。故特挺身而出,摧邪扶正,用一支鋒利之筆斧,破其「楞嚴百偽」,以免不分皂白,墮其陷阱。彼以盲引眾盲,相牽入火坑,手段惡毒,遺害無窮。今愍師破邪顯正,光輝佛教事業,聊敘數言,以表贊喜。

辛末年(一九九一年)十二月沙門暢懷謹序

三、前言

「楞嚴百偽」者,乃呂澄之作。考其文,臚列有一百零一條,謂《楞嚴》是屬偽經,嗟呼!末法之世,魔強法弱,顛是倒非,瞎人天之眼目,以邪作正,以正作邪,破壞正法,甘墮坑塹,良可悲也!余雖不敏,不願坐視佛法滅亡,故不忖愚昧,於其所謂偽者,逐條辨析,以祈讀《楞嚴》研學者,毋以「百偽」蒙蔽,是所厚望焉。

四、辨破《楞嚴百偽》一百零一條

呂文(呂文錄自《呂澄佛學論著選集》齊魯書社)

唐代佛典之翻譯最盛,偽經之流布亦最盛,《仁王》偽也,《梵網》偽也,《起信》偽也,《圓覺》偽也,《占察》偽也。實叉重翻《起信》,不空再譯《仁王》,又偽中之偽也。而皆盛行於唐。至於《楞嚴》一經,集偽說之大成,蓋以文辭纖巧,釋義模稜,與此土民性喜鶩虛浮者適合,故其流行尤遍。賢家據以解緣起,台家引以說止觀,禪者援以證頓超,密宗又取以通顯教。宋明以來,釋子談玄,儒者闢佛,蓋無不涉及《楞嚴》也。一門超出而萬行俱廢,此儱侗顢頇之病,深入膏肓,遂使佛法奄奄欲息,以迄於今,迷惘愚夫堅執不化者猶大有人在。邪說不除,則正法不顯,辭以辟之,亦不容己也。唯此經流傳既久,附會滋多,辨析披陳,遽難周盡。今先舉經文偽撰之證百條,以備論列,余則待師友之補正焉。

辨(由釋愍生法師執筆辨析)

近來學者懷疑《首楞嚴經》為偽造者,雖頗不乏人,然所言皆未能成為定論。呂澄之「楞嚴百偽」謂:「《仁王》偽也,《梵網》偽也,《起信》偽也,《圓覺》偽也,《占察》偽也……至於《楞嚴》一經集偽說之大成。」據此,則呂澄確定以上諸經是偽而無疑,故有「楞嚴百偽」之文。且說:「此儱侗顢頇之病,深入膏肓,遂使佛法奄奄欲息,以迄於今,迷惘愚夫,堅執不化者,猶大有人在。邪說不除,則正法不顯……」請問,既說以上諸經是偽,云何由唐流傳至今,仍能保留?過往大德將經注釋,歷歷在目,難道古之大德,俱是盲目迷惘愚夫,堅執不化者乎?佛法奄奄欲息,歸咎於以上各種偽經,是否將以上各經毀滅已,則佛法可興盛?《梵網菩薩戒本》示吾等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所謂「三聚淨戒」是成佛之正因,呂文反言是邪說。吾不知佛子須持戒將何所持?將何所修也?至於謂《仁王》《圓覺》《起信》等是偽經,暫且不辨,唯於「楞嚴百偽」一文,今當辨之。

據元惟則法師之《楞嚴經》序云:「《首楞嚴經》者,諸佛之慧命,眾生之達道,教網之宏綱,禪門之要關也。」又云:「教以攝心軌則,安立道場。」如此,則何得謂為邪說?又《楞嚴》四清淨明誨,戒淫殺盜妄,為四根本戒,何得謂此是邪說?是否示人應行淫殺盜妄,方為正說耶?據羅香林教授之「唐相國房融在光孝寺筆受《首楞嚴經》翻譯問題」中謂:「唐釋慧琳於元和十二年(公元八一七年),撰一切經音義四十二卷,於此經亦為音義。慧琳精通梵漢,遍讀三藏,目光如炬,善分真贗(偽也),於訛偽各經,多經辨明,抉發隱微,毫不假借。……然於《首楞嚴經》,則絕不置疑。」又謂:「廣州光孝寺有譯經台及筆受軒,宋元佑間知軍州蔣之奇為唐相國房融建。考乾隆顧光修《光孝寺志》卷二建置志:『則天神龍元,西域般剌蜜帝三藏於此譯《楞嚴經》。中國之有《楞嚴》,自嶺南始,烏萇國法師彌伽、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譯語,相國房融筆受。』是譯經台及筆受軒所由建立,皆因房融曾筆受《首楞嚴經》翻譯也。」又,劉玉麟《南漢春秋》卷九藝文,載五代林衢題廣州光孝寺一詩,其中有一句云:「要客不觀丞相硯。」按此所云丞相硯,即指房融筆受時所用之大硯。房融筆受《首楞嚴經》翻譯事,並見宋人《蘇軾東坡後集》卷十九釋教書柳子厚大鑒禪師碑後云:「大乘諸經,至《楞嚴》則委曲精盡,勝妙獨出,以房融筆受故也。」釋念常法師《佛祖歷代通載》卷十五及方信儒《南海百詠》均謂:「房融曾於光孝寺助釋《首楞嚴經》,而筆受時大硯,則至元代猶存。」可知房融筆受《首楞嚴經》之翻譯,在光孝寺曾留甚深印象。呂之「楞嚴百偽」,極力誣指《楞嚴》是錯謬,以為是破邪顯正,維護佛法,可說「用心良苦」,其實所指偽撰,只不過是吹毛求疵,而且是非疵見疵,由於眼睛矇矓見疵而已。今將其所謂一百零一條之偽,逐一辨析。

呂文一

《楞嚴經》題下原注云:「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,於灌頂部錄出別行。」此竊取《陀羅尼集經序》「於金剛大道場經出」之語而臆改之。金剛道場,謂菩提金剛座,佛於彼說《一字頂輪王經》等者是也。改「那爛陀」則不可通。其偽一。

辨一

那爛陀寺,不但是印度有名學者的大本營,也是我國留學僧所嚮往的最高學府。既說明:「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,於灌頂部錄出別行。」由本經是屬灌頂部之一部份,會集於那爛陀寺,故有此名,有何不可?豈可說是臆改而又不通耶?據羅香林教授文【注一】云:「以那爛陀為其經咒之流通或收藏勝地,故以命名,非謂佛曾於其地說經宣咒。」

【注一】:參考《現代佛教學術叢刊》第三十五冊第三三三頁,羅香林教授文之「唐相國房融在光孝寺筆受《首楞嚴》翻譯問題」

呂文二

密部經軌有灌頂曼荼羅作法乃稱「灌頂部」,如《大日經》《金剛頂經》等是。《楞嚴》全經無入灌頂壇之說,而杜撰為灌頂部出。其偽二。

辨二

《楞嚴經》第七卷佛說建立檀場文云:「欲坐道場,先持比丘清淨禁戒……誦咒一百八遍,然後結界,建立道場,求於十方現住國土,無上如來,放大悲光,來灌其頂。」此非入灌頂壇之說耶?而謂杜撰,實是誣謗也。

呂文三

智升《續譯經圖記》錄傳聞之辭,《楞嚴》是神龍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極量所譯,房融筆授。按融以神龍元年二月甲寅(四日)流高川,州去京師六千二百餘里(《舊唐書》四十一),關山跋涉,日數十里,計百數日,幾不達貶所,安能從容於廣州筆授而即成其所譯耶?其偽三。

辨三

關於房融筆受《楞嚴經》事,歷代之記載頗多,茲略舉二處如下:一、元《吳萊南海山水人物古蹟記》【注二】載融筆受時曾刻銘於大硯文云:「……房相國融,譯《楞嚴經》,有筆受軒大硯。」融自刻:「大唐神龍改元,七月七日(按《首楞嚴經》義海,題作五月。)天竺僧般剌蜜帝,自廣譯經,出此硯。」

二、開元間,釋智升撰《續古今譯經圖紀》所述,其文云:「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十卷,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灌頂部錄出別行。……沙門般剌蜜帝,唐雲極量,中天竺人也。懷道觀方,隨緣濟度,展轉游化,達我支那,乃於廣州制止道場居止。……以神龍元年、龍集乙巳、五月乙卯、二十三日辛丑,遂於灌頂部中誦出一品,名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一部十卷,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,菩薩戒弟子前正諫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,循州羅浮山南寺沙門懷迪證譯。」據上二處,照融自刻日其是神龍改元,七月七日譯經。雖關山跋涉,由二月至七月,已有五個月之久,豈有不達貶所耶?或說是神龍元年五月二十三日筆受,此可能是後人之誤。即如佛陀出生、成道、入滅日期,有南北傳之異說,難道就此否認佛陀出生人間耶?由此可知不能以譯經日期以判定經之真偽也。

【注二】:參考《淵穎吳先生集》卷九

呂文四

智升又謂懷迪證譯,懷迪曾預《大寶積經》之證文(《開元錄》),按徐鍔《大寶積經》述譯場證文有慧迪而無懷迪。又《開元錄》謂懷迪於《寶積》譯畢南歸,乃譯《楞嚴》。《寶積》竣事在先天二年,《楞嚴》譯於神龍元年,前後相去八載,又安得為之證耶?其偽四。

辨四

若謂:「徐鍔述譯場證文有慧迪而無懷迪。」但《開元錄》【注三】則謂懷迪曾參與譯《大寶積經》,究竟懷迪是否即是慧迪,尚待考證。呂文謂:「《寶積》竣事在先天二年,《楞嚴》譯於神龍元年。前後相去八載,安得謂之證?」按神龍(唐武后年號)元年(公元七〇五年),先天(唐玄宗年號)二年(公元七一三年),故知是先譯(《楞嚴》),後譯(《寶積》)。《開元釋教錄》記懷迪參與《首楞嚴》之翻譯,乃在譯訖《大寶積經》南歸以後,此乃先後倒置。至於先為《楞嚴》證譯,後譯《寶積》,雖相去八年,毫無問題,豈可謂此為偽耶?

【注三】:《開元錄》指《開元釋教錄》大正藏卷五十五

呂文五

《楞嚴經序》,先出阿難墮摩登伽咒術一事,此竊取《摩鄧經》而撰之。據《楞嚴》卷二,波斯匿王自說年六十二。佛與王同歲(《毗奈耶雜事》二十等),當亦為六十二。阿難於佛滿六十歲時,已為佛侍者(《中阿含》卷八等),此時何得離佛遠遊致遭魔難?其偽五。

辨五

呂文謂:「阿難墮摩登伽咒術一事,是竊取《摩鄧經》而撰之。」是呂臆斷。據《涅槃經》【注四】阿難八不思議中第三見不非時謂:「阿難為侍者,見佛必以時。」故知余時有因緣,當可自由活動,豈可謂「阿難為佛侍者,不能離佛遠遊,致遭魔難」耶?

【注四】:參考《大般涅槃經》憍陳如品大正藏卷十二第六〇一頁

呂文六

《楞嚴經序》又云:「屬諸比丘休夏自恣」,按諸律文,安居之時,不得離界,何況遠遊?如其受日未還,亦應於異界內共行自恣。何能獨行乞食?此全不明僧制妄為之說。其偽六。

辨六

休夏即是解夏,九旬限滿,結夏休止之時。既已休夏,為別種事緣所請,故此遠行,途中獨歸,並無違反僧制。呂謂:「不明僧制。」而實是呂誤解也。

呂文七

經言:「自恣會訖,即赴王齋。」然依律制,自恣後當作衣,作訖,乃得他去。何得即受王請?此亦不明僧制妄說。其偽七。

辨七

因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,故請佛及大菩薩應供。佛陀於休夏自恣時,十方菩薩同來請佛說法,故經云:「實時如來數座宴安,為諸會中,宣示深奧。」可知休夏,說法後,才赴王齋,何得說:「不明僧制妄說。」以為偽耶?

呂文八

印俗:旃陀羅等「賤族」,屏居城外。律制,比丘不得入舍,故佛經中祇說入城乞食,不聞郊遊。阿難何得過淫女之居,自取煩惱?此亦杜撰。其偽八。

辨八

經云:「阿難先受別請。」按毗尼律中,不得受別請,但有因緣可開:即病時、行時、作衣時、施衣時。今值休夏以後,時當施衣,故阿難得制別請,因此遠遊,阿難仿效如來平等大慈,不擇微賤,次第循乞,故遇摩登伽女,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,攝入淫席,非阿難自行入舍。而呂謂:「此是杜撰。」實是誣謗。

呂文九

《楞嚴經序》列眾云:「比丘千二百五十人,皆阿羅漢。」而下又云:「應身無量,度脫眾生。」此與菩薩何殊?又列眾中,有辟支無學,辟支正以不值佛為名,既同來會,又何異於聲聞?不明三乘異同。其偽九。

辨九

經云:「與大比丘眾,千二百五十人俱,皆是無漏大阿羅漢。」既雲無漏大阿羅漢,則與菩薩無異。即《法華經》【注五】云:「內秘菩薩行,外現示聲聞。」因此,當能應身無量,度脫眾生。至於列眾中有辟支無學,當知辟支有緣覺、獨覺。緣覺是值佛者,獨覺才不值佛。難道呂澄於此簡淺,還有誤解耶?今云:「不明三乘異同。」實在是呂之誣衊而已。

【注五】:參考《妙法蓮華經》五百弟子授記品

呂文十

經說:「摩登伽女用《娑毗迦羅先梵天咒》。」按此娑毗迦羅,即經卷二、卷十所謂先梵志說冥諦者,印度外道惟迦毗羅說冥諦,今此杜撰娑毗迦羅以湊字句。其偽十。

辨十

據《翻譯名義集新編》【注六】謂:「迦毗羅、娑毗迦羅,均是此云,黃髮、金頭。」既說冥諦,亦可說咒。如迦毗羅國,亦有譯為迦毗羅衛國,皆是翻譯之異。今呂謂:「杜撰娑毗迦羅以湊字句。」以為偽者,實是無知。

【注六】:參考《翻譯名義集新篇》第二十三及九十六頁

呂文十一

經云「阿難問佛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。」按奢摩他等三法並舉,乃竊耶《圓覺》之文,《圓覺》則本諸《智論》。《智論》卷五分別三昧,有定、有禪、有三昧。此中定謂三摩呬多與三摩缽底,《圓覺》改為奢摩他三摩缽底與禪那,已是杜撰,今經又略三摩缽底為三摩,愈見支離。且三昧中豈有但止無觀而稱奢摩他者?其偽十一。

辨十一

經乃佛說,論是菩薩說。《楞嚴》《圓覺》同是佛說,豈可謂竊取《圓覺》之文?又經說在先,論說在後,焉能說「本諸《智論》」?查《智論》【注七】卷五隻有說「三昧」,乃至說:「略說則有一百八三昧,初名首楞嚴三昧,乃至虛空不著不染三昧,廣說則無量三昧。」並無三摩呬多、三摩缽底之字句。按《楞嚴經》說奢摩他,此雲止,即是定。三摩,此雲觀,即是慧。禪那,此雲靜慮,即止觀不二,何有「但止無觀」?呂文云:「豈有但止無觀而稱奢摩他?」此實乃誣謗也。

【注七】:參考《大智度論》卷五大正藏第九十七頁

呂文十二

阿難共諸釋種出家,由於王命,時猶童稚,本無發意(《中阿含》三等),今經中乃有見佛三十二相渴仰剃落等語,發生七處征心一大段,豈非杜撰?其偽十二。

辨十二

據《涅槃經》【注八】謂:「阿難比丘具足八法……一者、信根堅固……八者具足,從聞生智。」豈知其發心時不渴仰佛之三十二相而從佛剃落耶?如普通一般小兒,見儀容出眾,風範高雅之人,都心生嚮往,況阿難是大權示現者耶?由是有七番破妄,是欲令阿難悟常住真心。謂此杜撰,實是誣謗。

?【注八】:參考《大般涅槃經》憍陳如品大正藏卷十二第六〇一頁

呂文十三

經說:「眾生輪迴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。」此常住心,即後所云如來藏心妙真如性,實則法性假名心也(《莊嚴論》卷三)。法性之常,謂無我理,有佛無佛,恆不變易,豈別有體堪言住耶?臆想立言,其偽十三(此常住真心說,為後世誤解佛法之本,應辨)。

辨十三

呂文謂:「如來藏心妙真如性,實則法性假名也。法性之常,謂無我理,恆不變易,」既言恆不變易,豈非是常?「法性」即是性淨明體。「性淨明體」清淨無相,故性淨,「心性靈明」,故說明體,並非別有體可住也。今呂自誤解,反謂臆想立言,良可悲也!

呂文十四

「佛告阿難,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。」按大佛頂是密法尊相,如何連首楞嚴以成一詞(首楞嚴,意雲健行。不可雲佛頂健行也)?又首楞嚴三昧是十地菩薩所得(見《首楞嚴三昧經》卷上),豈為最初方便?問答不符。其偽十四。

辨十四

經云:「有三摩提,名大佛頂,首楞嚴王,」三摩提者即三摩地。《智論》【注九】云:「一切禪定攝心,皆名三摩地。」大佛頂者,約事釋:因由佛頂化佛說咒,是該經之事實。其次約喻釋:佛為發明眾生本具之真心,為本修因,義如佛頂。雖有而不可見,雖不可見而確實是有,故以大佛頂而喻真心也,「首楞嚴」者,《涅槃經》釋云:「首楞者,一切事竟。嚴者,堅固。」謂一切事竟而得堅固之理體,故名首楞嚴。《智論》云:「首楞嚴三昧。」「大佛頂」是因名,「首楞嚴」是果名。了悟四科七大,一一本如來藏妙真如性,畢竟常住堅固,是為入首楞嚴三昧,非謂:「首楞嚴是最初方便。」呂不解經義,胡亂毀謗,罪有攸歸。

【注九】:參考《大智度論》卷五大正藏卷二十五第九十七頁

呂文十五

經說:「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,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,緣所遺者。」按佛法有自性涅槃而無自性菩提,無始之言,實為臆造。元清淨體,應指法性,法性為法為依,非能生法。今說能生諸緣(經卷二,諸緣謂色心),亦出杜撰。其偽十五。

辨十五

佛法有名「自性涅槃」,即可有名「自性菩提」,因涅槃菩提並非二法。涅槃是心體,菩提是心光,心體、心光同是一心。豈得云:「按佛法有自性涅槃而無自性菩提」?據《行願品》偈頌云:「我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痴。」有「無始」二字。又《智論》【注十】亦有釋無始。《心地觀經》【注十一】云:「有情輪轉生六道,猶如車輪無始終。」「無始」二字,遍於眾經。何得云:「無始之言,實為臆造。」呂文謂:「元清淨體,應指法性,法性為法所依,非能生法。」既然說:「法性為法所依。」即如母親為兒女所依,亦即可說母親能生兒女。今說:「能生諸緣,出於杜撰。」是呂之迷糊。

【注十】:參考《大智度論》卷三十一大正藏卷二十五第二九〇頁「今生從前世因緣有,前世復從前世有,如是展轉無有眾生始。」

【注十一】:參考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報恩品大正藏卷三第三〇二頁

呂文十六

經云:「執分別所了為心。」又云:「若分別性離塵無體,斯則前塵分別影事。」按此分別影事,竊取《深密》分別所緣影像所緣境事之名,原意謂識所緣唯識所現也。佛法說境從心,不聞說心從境,如何分別離塵無體?其偽十六。

辨十六

佛斥阿難執分別前塵影事之妄心為心,故示觀察此妄心,離塵是否有體?若離前塵有分別性,即真汝心。若分別性,離塵無體者,此即前塵分別影事而已。因所緣之影像,是前五塵落謝之影子,非真心也。今呂不解,又謂:「竊取《深密》。」誣謗為偽,是否武斷?

呂文十七

經云:「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,猶為法塵分別影事。」按見聞覺知乃六根功能,根塵相對而有分別,既滅意根(知),何有法塵分別?若猶有知內守幽閒,徒成戲論,其偽十七。

辨十七

「見聞覺知」,總該六識而言。六識不分別六塵時,故曰:「滅一切見聞覺知。」世人以為不向外塵分別,只觀內心,名「內守幽閒」,以內守幽閒便為真心。殊不知內守幽閒,即是分別內法塵。故云:「內守幽閒,猶為法塵影事。」非是說:「滅了意根。」呂誤解,是呂自成戲論,非經戲論也。

呂文十八

經云:「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。」按心有真妄,為此經得意之筆。尋其本意,真心謂法性心,此即假稱為心。非亦有分別也。且法性與法不得相離,即法性心亦應為法所依(如《中邊》空性為虛妄分別所依),如何得離前塵獨有此性?其偽十八。

辨十八

呂文謂:「『中邊『空性為虛妄分別所依,如何得離前塵獨有此性?」其實不然,即如浮雲依於虛空,浮雲一散,虛空明朗也。故說:「若離前塵有分別性,即真汝心。」

呂文十九

經解客塵:「不住名客,搖動名塵。」按突如其來的客(藏文譯為突然),塵為塵垢,狀其不淨,豈是動搖(經後文因動搖生出動久發勞一段妙文,更覺支離)?望文生義。其偽十九。

辨十九

突如其來方可為客,是否相約而來者,則不名客乎?其實,凡從外來者,均名為客。塵是塵垢,亦是搖動。如空中微塵,飛揚不定,豈非搖動?錯解經義,謬說「支離」。

呂文二十

經言:「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,此身死後斷滅。」又言:「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斷滅。」按迦旃延等,是六師外道,通途皆說(《沙門果經》等)迦旃延與末伽黎俱說自然解脫,豈是斷滅?毗羅胝子立不死矯亂論,亦不執一邊。經文杜撰。其偽二十。

辨文二十

據《陀羅尼集經》:「迦旃延毗羅胝子末伽黎等,俱是六師外道。」既是外道,均屬邪見。迦旃延計諸法亦有相亦無相。有相即常見,無相即斷見。毗羅胝子謂:「道不須求,經生死劫數,苦儘自然得。」既說道不須求,苦儘自然得,此即是撥無因果,撥無因果,亦即斷見,故經文指出迦旃延說:「死後斷滅。」毗羅胝子說:「苦儘自然得。」經文又云:「猶引彼末伽黎等。」「等」字該括一切外道,非單指末伽黎自然外道也。呂謂杜撰,實在吹毛求疵。

呂文二十一

經說:「身心真妄,生滅與不生滅,即於生滅心有不生滅地。」按此全抄《起信》一心二門之說。實則身心法與法性,雖有生滅中見不生滅之意,但生滅與不生滅,事仍不類。法雲生滅者,謂其有為念念不住也;法性雲不滅者,謂有為無我之理不變也。此非別有堅固安住之法與生滅相併。撰經者不解此義,乃謂見精性未曾皺元無生滅,似於見道外別有此一法者。其偽二十一。

辨二十一

經是佛說,《起信論》是菩薩說,豈可謂:「全抄《起信》一心二門之說」?呂謂:「見精性未曾皺元無生滅,似於見道外別有此一法。」此乃呂之臆斷,自不解義,反說撰經者不解義。今經說肉身是生滅法,屬相。見精,是心法,屬性。肉體有遷變,是人所公認。見精性不變,即如波斯匿王說:「三歲時見恆河水乃至與六十二歲見恆河水,宛然無異。」故說見精性未曾皺。但二十之時,衰於十歲,乃至六十又衰於五十,此是身體之生滅。即於生滅身體顯出不變之性,故知身死後,性是不滅。今呂文謂:「法性雲不滅者,謂有為無我之理不變也,此非別有堅固安住之法與生滅相併。」既雲非別有堅固安住之法與生滅相併,則一滅一切滅,即等同斷滅,誰證有為無我之理不變耶?又佛說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」請問以何為寂滅?以何為樂耶?

呂文二十二

經云:「諸所緣法,唯心所現。」按此竊取《楞伽》唯心之心,應指八識,而經撰者誤為妙明真心。其偽二十二。

辨二十二

經云:「諸所緣法。」即一切法為心所之所緣。「唯心所現」者,謂色心諸法唯八識心所現。經文又說:「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。」汝身,即四大身,汝心,即八種識心,皆是妙明真心所現之影。呂以為「唯心所現」之心,誤為妙明真心。又《楞伽》《楞嚴》均是佛說,何得雲「竊取」?

呂文二十三

經云:「拘舍離等昧為冥諦。」按拘舍離即前所云末伽黎,不計冥諦。說冥諦者,數論外道,與拘舍離何涉?其偽二十三。

辨二十三

「拘舍離即末伽黎。」不錯,但經文云:「拘舍離等昧為冥諦。」「等」字該括其它外道,非單指拘舍離,雖說冥諦者是數論外道,與拘舍離無涉,因同是外道也。呂文吹毛求疵而已。

呂文二十四

經說八還辨見,以見還塵,仍屬倒心從境,佛無此說。其偽二十四。

辨二十四

經說:「八還辨見。」是示「見性無還」,並非「以見還塵」。呂文謬說:「倒心從境。」是誣衊。

呂文二十五

經云:「明暗差別,見無差別。」又云:「物類差別,見性無殊。」按此欲以見性為我體。然雲見者,本屬眼根,對塵鑒照,眼識據以種種分別,設於明暗見無差別,眼識行相復於何有見性之說?(經又雲見精)如指法性,則屬空無我等,豈見之所以為見者?其偽二十五(經又以見屬識,見性屬覺性,根識不分,法與法性亦不能別,仍為偽說)。

辨二十五

經言:「見性無殊。」非指眼識,是指勝義根,即眼根。經明見性非是物,因外境有種種差別,但能見者是唯一,故說見性無殊。呂文謂:「經又以見屬識,見性屬覺性,根識不分,法與法性亦不能別,仍為偽說。」此均屬呂之謬說。其實經文並無「以見屬識」。經卷三云:「眼色為緣,生於眼識。」明眼根對色塵互相為緣,則生眼識,豈有「以見屬識,根識不分」?又經指見性是依他起性,如第二月。經云:「且汝見我,見精明元,此見雖非妙精明心,如第二月。」由此證之,豈有以「見性屬覺性」?經云:「一切浮塵諸幻化相,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……」,此是諸法。「其性真為妙覺明體」是指法性,豈有「法與法性亦不能別」?不能別者,是呂自不能別,誣謗為偽,破壞正法,真令人不寒而慄。

呂文二十六

經云:「坐祇陀林,遍觀林渠,前對恆河。」按祇陀之距恆河,在三百里以外,坐於林中云何觀見?此由不明印度山川形勢,妄為之說。其偽二十六。

辨二十六

經云:「坐祇陀林,遍觀林渠,前對恆河。」因恆河在祇陀林前,雖距離甚遠,無遮障,則一望無際,豈有不能觀見?呂偏要說:「不明印度山川形勢。」謗為偽說。經文云:「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。」既能觀四天王勝藏寶殿,為何不能觀前對恆河耶?或說,此亦偽說,不足為證,然則如來有無礙智,信否?不信,則非佛徒。

呂文二十七

經云:「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。」又云:「本是無上菩提淨圓真心,妄為色空及與聞見。」按《大般若經》等以無明法性與菩提法性等同一味,故說煩惱即是菩提(見《莊嚴經論》卷六及同論安慧《釋》),非謂煩惱以菩提為體,更非菩提能生煩惱。且菩提是果,必見佛性乃得(見《涅槃經》卷七等),安有本來菩提真心妄為聞見者?其偽二十七。

辨二十七

經云:「此見及緣,元是菩提妙淨明體。」又云:「本是妙明,無上菩提淨圓真心,妄為色空,及與聞見。」譬如,翳眼人見空花,而無眼病之人,見花處便是虛空。無眼病人喻佛,清淨虛空喻無上菩提淨圓真心。翳眼人見空花喻眾生迷,發妄為色空及與聞見,故此說煩惱即菩提,並非說:「菩提能生煩惱。」今呂文擾亂視聽,貽誤眾生。

呂文二十八

經云:「閻浮提州大國,二千三百。」按印度舊說閻浮以其本土為準,故通說大國十六或三十六,至於小國乃二千餘(見《十二游經》《樓炭經》等),今誤讀舊典,顛倒大小。其偽二十八。

辨二十八

經云:「閻浮提除大海水,中間平陸有三千州,……至於三十、四十、五十。」此乃泛指州之數目,以比例別業妄見與同分妄見,並非指其實數。今謂:「誤讀舊典,顛倒大小。」實是吹毛求疵。

呂文二十九

經云:「五陰六入十二處,本如來藏妙真如性。」按入之與處,本是一法,舊譯為入,新譯為處,如何分成兩句?亦猶舊譯為陰,新譯為蘊,豈可說一陰五蘊耶?其偽二十九。

辨二十九

十二處者,即內六根,外六塵。六根,是內六處。六塵,是外六處。六根能入六塵,故名六入。《大智度論》亦有說十二處。今呂文謂:「入之與處,本是一法,又謂一陰五蘊。」等,故意擾亂,貽誤學者。

呂文三十

經於十八界中辨識與意同異云:「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。」按意界之意本說意根,應是無間滅識。今乃專指思量末那,亦為誤會,其偽三十。

辨三十

經辨識與意,意界之意,是指意識,非指意根。如《般若心經》云:「無眼耳鼻舌身意」,此乃指六根。「無色聲香味觸法」,是指六塵。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」,是指六識。「意識界」即指意識,故知意界之意是指意識,非是意根。呂文謂:「按意界之意本說意根。」是呂錯解。經文云:「又汝識心,與諸思量,兼了別性,為同為異?」此是佛問阿難第六識心與意根(思量)同是了別者,故云兼了別性,此兩者是同是異?呂文謂:「今乃專指思量末那,亦為誤會。」據《八識規矩頌》云:「恆審思量我相隨。」思量即第七末那識,有何誤會耶?

呂文三十一

經說:「如室羅城迦毗羅仙。」按迦毗羅仙印度傳說居迦毗羅羅(見《本行集經》卷五),今乃撰為室羅。其偽三十一。

辨三十一

迦毗羅仙是人,可以走動者,居迦毗羅衛,有時亦可住室羅筏城,難道當時亦有出入境之限制耶?縱有限制,亦可申請。釋尊出生迦毗羅衛國,為何又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?以此小事,說為偽經,未免太幼稚也。

呂文三十二

印度種族與性氏有異,剎利等為族,頗羅墮等為氏。今經以頗羅墮與剎利等並舉,不知分別。其偽三十二。

辨三十二

經云:「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,兼頗羅墮。」按剎帝利、婆羅門、毗舍、首陀,是四姓,頗羅墮是氏,為何不能並舉?呂文謂:「不知分別。」說為偽,是故意挑剔。

呂文三十三

六大之說源於六界,謂士夫色心之所本也。今經益以見大為七。見本屬根,根即清淨四大為性,安有別法?且大謂周遍,本經後說六根功德,三根不遍,安得為大?其偽三十三。

辨三十三

經謂:「地水火風空根識為七大。為大勢至菩薩觀根大,故於識大開根大。」根大,指六根,識大,指六識。又根大(即見)並為別立一法。呂以為別立一法,是其誤解。又呂文謂:「大謂周遍,經後說六根功德,三根不遍,安得為大?」按經文顯示七大本如來藏性,故七大周遍,是理說,經文說:「六根之中,有三根鈍、三根利。」是在迷位眾生而說,豈能事理不分妄說為偽者乎?

呂文三十四

識大中有見相之說,而以矚見明暗為見,與通途所說見分不同,此乃不辨根識差別而然。其偽三十四。

辨三十四

經文說:「識性無源,因於六種根塵妄出。」此乃顯明由根塵相對而生識,豈有不辨根識?

呂文三十五

經說富樓那問如來藏清淨本然,云何忽生山河大地。按如來藏之名出於佛性。佛性謂如來種性(玄奘譯《大論》中如來種性,真諦皆譯為佛性),如來藏謂如來胎藏,皆從淨法因邊立稱,其實則法性也。生死輪迴固亦同依此性,如《勝鬘》說生死依如來藏等。然依與因異,為生死因者,別有法在。《楞伽》所說「如來藏名藏識為善不善因」是也。故說山河大地依如來藏,理尚無妨,說如來藏生山河大地,則成顛倒。不知此義,故有富樓那問答一段。其偽三十五。

辨三十五

按說「依」說「生」皆無妨。如《唯識》謂:「種子生現行。」豈非說「生」耶?若說「依」者,如兒女依母,說「生」者,如母生兒女,故此可說山河大地依如來藏,亦可說如來藏生山河大地,有何顛倒耶?

呂文三十六

《勝鬘》說生死本源無明住地。今經乃云:「性覺必明妄為明覺。」實則無明之迷,非以明彼覺而成迷,彼覺之明亦不能自明自覺,法性無我,無明我痴,豈為明彼無我?無我理待般若而明,又豈自明覺者?徒弄文字,愈說愈迷。其偽三十六。

辨三十六

經云:「性覺必明,妄為明覺。」是佛斥富樓那之誤解。因「性覺」即「覺性」,「覺性」本具妙明明妙。富樓那以為必定加明於覺,方稱明覺。故佛說:「性覺必明,則妄為明覺。」此加明之一念,即是無明,無明即迷本也。今呂謬解,說「徒弄文字」,實則是呂愈說愈迷。

呂文三十七

世界成劫之次第,大小通說,風依空,水依風,地依水(見《樓炭經》、《智度》七、《瑜伽》二等),地性堅凝,故稱金性地輪,本非別有金輪也。今經誤說金輪依風輪等。其偽三十七。

辨三十七

《俱舍》【注十二】十一云:「安立器世間,風輪最居下,其量廣無數,厚十六洛叉,次上水輪深十一億二萬,下八洛叉水,余凝結成金,此水金輪廣,徑十二洛叉,三千四百半同圍此三倍。」經卷四云:「金輪、風輪。」等,是說明世界之成立。正如呂文引《智論》等說:「世界成劫之次第,風依空,水依風,地依水。」大同小異。今呂謂:「金輪依風輪等是誤說。」此非自語矛盾耶?其實經說「金輪」,並非指別有金輪,金輪即地球。呂故意挑剔耶?抑自迷濛耶?

【注十二】:參考《阿毗達磨俱舍論》分別世品大正藏卷二十九第五十七頁

呂文三十八

五濁本就世界而言,故有劫濁、眾生濁等。今經納諸有情於惡慧為見者,誤解為覺知相識壽命為命者,亦誤為見聞失准,種種乖違。其偽三十八。

辨三十八

呂文謂:「誤解為覺知相識(呂文中識字是織字錯)壽命為命者,亦誤為見聞失准。」按經文並無「納諸有情於惡慧為見」之文。經云:「汝等見聞元無異性,眾塵隔越,無狀異生,性中相知,用中相背,同異失准。」此乃明見聞覺知元是一體,由眾塵隔越而成六根。六根緣六塵唯一覺知為能知,故曰:「性中相知。」但六根又各緣六塵,互不相通者,故曰:「用中相背。」因此說同說異,失其標準也。壽命是由色心連持,一期未散,名之為命。色心連持,即根塵相織,由根塵相織故成命濁,並非「覺知相織壽命為命。」呂自不解經文,反謂經文種種乖違,實屬毀謗。

呂文三十九

經云:「世為遷流,界為方位。」又云: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。」按以此釋世界,純依譯家錯解。實則世間之名出於破壞,何關遷流?又過未三世,原系三時,譯人改作世字,豈即世間?其偽三十九。

辨三十九

經文謂:「世是遷流義。」呂文謂:「過未三世,原系三時。」既雲三世,原是三時,此豈非遷變流動耶?如說前世,即過去時。今世,即現在時。後世,即未來時。此實時世之遷變,故說世為遷流,極為正確。又界為方位,界即間,世界亦即世間。今呂文謂:「實則世界之名出於破壞。」是其謬解。

呂文四十

六根功德,或則八百,或千二百,此出《法華》。然據《聖陀羅尼大自在王經》,六根功德,亦得俱為一千二百,《莊嚴經論》即本此說。無性《釋》云:「因六根有執,則對境成礙,若清淨互用,無彼過失,即為功德。」是則六根之功德,由於六根之清淨互用。而八百或千二百,本指成數,不可拘泥。今經乃附會三世四方流變三迭,曲為之解。其偽四十。

辨四十

經文謂:「三四四三,宛轉十二,流變三迭,一十百千,總括始終,六根之中,各各功德有千二百。」此是說明六根功德,有千二百之原因。呂文謂:「本指成數,不可拘泥。」既說:「千二百是成數,不可拘泥。」為何不說一千或說二千,偏要指定千二百耶?呂為要破壞《楞嚴》,故強說:「是附會,是偽造。」

呂文四十一

經說「諸根非一非六,但於圓湛黏發見聞。」按此即本經四纏分妙明心為視聽等之意,背覺合塵,說之為黏(下文雲拔,更屬離奇)。實則妙圓明心六根法性,說為一味則可,說為一體則不可。豈有一渾沌心,可以剖六?圓明周遍,又何可黏?徒有空言,其偽四十一。

辨四十一

當知經文說:「諸根非一非六。」在文中已顯示清楚,且用譬喻說明:「如太虛空,參合群器,由器形異,名之異空,除器觀空,說空為一。彼太虛空,云何為汝成同不同,何況更名是一非一。」又所謂「黏」者,是由十二諸有為相,於妙湛圓明心中吸引,故名黏。所謂「拔」者,乃拔選也。六根中隨選一根與塵脫黏,則其餘五根,亦得解脫。今呂文謂:「雲拔,更屬離奇。」不知有何「離奇」?說離奇者,是由不解而已。呂文又說:「實則妙圓明心六根法性,說為一味則可,說為一體則不可。」其實,圓妙明心即六根法性,六根法性即圓妙明心,名雖異而實是一體,亦唯是一心,何以不能說為一體?呂文又謂:」豈有一渾沌心,可以剖六。「請問何以不能剖六?即如汝之一妄身中,已分成六種作用,故一渾沌之妄心,可分為視聽覺察也。呂文又謂:」圓明周遍,又何可黏?「本來是圓明周遍,為根塵互相吸引,故名之為黏。此俱是說明妄身妄心事,令知所脫黏,豈是「徒有空言」耶?

呂文四十二

經說眼體如蒲萄朵等,此竊取《俱舍》而改之。《俱舍》本說根極微之形,今乃以扶塵臆改(如眼微本雲香菱花,臆改為蒲萄朵)。至於身根,本雲如身,其中女根,乃如鼓顙。今經作誤讀文句,竟以身根究作鼓顙,豈人以女根成身耶?又意根屬心法,而亦言有浮根四塵,種種乖違。其偽四十二。

辨四十二

按《俱舍論》絕無「香菱花、鼓顙」等名詞,何得說竊取而改之?蓋《俱舍》分別根品【注十三】中說:「從身立二根,女男性增上。」只有此二句說明身根是總,男女二根為別,並無說:「女根如鼓顙。」呂謂:「誤讀文句,竟以身根全作鼓顙。」全是惡意毀謗。今經明男女之身如腰鼓顙,非是以女根成身也。又根分有勝義根、浮塵根。意根屬心法,即勝義根。經言:「浮根四塵。」即指「浮塵根」,有何乖違耶?

【注十三】:參考《俱舍論》分別根品大正藏卷二十九第十三頁

呂文四十三

經云:「果位七名:菩提、涅槃、真如、佛性、庵摩羅識、空如來藏、大圓鏡智。」按如來藏、佛性,本就因位得名(《勝鬘》說在纏如來藏,出纏法身;《涅槃》二十七說,佛性是諸佛無上菩提中道種子),而並列為果。其偽四十三。

辨四十三

果位七名,乃名異體同也。此七種名,通因通果,由因證果,並非另有別法。眾生本具佛性,修行成佛,亦證此佛性而已,豈有在果位不能稱佛性、如來藏耶?例如菩提是果,在因則可說發菩提心。涅槃是果,在因即是自性涅槃。呂文以此為偽,誤於初學,實可痛心。

呂文四十四

經云:「使汝生死,唯汝六根,令證解脫,亦唯六根。」按此說染淨根本皆在六根,佛無此說。五根是無記法,且不能造業,何得為生死本?五根清淨,隨圓鏡智而轉,又何得為解脫本?至謂由塵發知,因根有相,相見雜說,亦無憑依(經前亦說見托於根,相推前境)。其偽四十四。

辨四十四

呂文謂:「說染淨根本皆在六根,佛無此說。」然則經云:「使汝輪轉生死結根,唯汝六根,更無他物,令汝速證安樂解脫,寂靜妙常,亦汝六根,更非他物。」此乃十方微塵如來,異口同音而說,何得謂:「佛無此說」?但呂偏見以此為偽。今可事實證明,六根可作惡,可作善;或作有漏業,或作無漏業。六根作有漏業,則是生死結根,六根作無漏業,則得解脫涅槃,豈可說五根是無記法,不能造業耶?如人跌倒,是此身;爬起來,亦此身也。又經云:「由塵發知,因根有相。」是說明根塵互為因緣,而為實體,豈是「相見雜說」?呂文故意毀謗而已。

呂文四十五

經說「真性有為空」一頌,寂取《掌珍論》而臆改之。《掌珍》本云:「無為無有實,不起似空華。」今乃改「無為無起滅,不實如空華」。宗因倒置,固不必論。且無有實者,謂實無其法,是有之對。不實者,謂虛妄有,是真之對。兩者意殊,何可改易?又梵文頌法,此頌是屬廬迦體,每句八韻,改不起為無起滅,多出三韻,則不成句。凡此皆撰經者所不知,故成謬失,其偽四十五。

辨四十五

經是佛說,是說在先;論是菩薩說,是說在後。且不能斷言釋迦佛在日有無此類頌語。今呂竟以《楞嚴經》所說之偈語有類似《掌珍論》,遂判為竊取《掌珍論》而臆改之。經文說:「真性有為空」是宗,「緣生故」是因,「如幻、如空花」是喻,宗因喻三支顯明,何得謂「宗因倒置」?按梵文偈頌不需韻,不像中國詩詞需要韻。佛說:「無為無起滅。」謂無為法無生起、亦無滅,其不實如空中花,由有眼病故見空花;若眼病除,則見空花滅,實在空花無起無滅,無為法無起滅亦復如是。無為法究竟如如不動,猶如虛空。呂文謂:「撰經者所不知,故成謬失。」其實是呂之謬失。自逞多知,益顯無知後已。

呂文四十六

經說:「陀那微細識」一頌,竊取《深密》經文,亦加臆改,《深密》本云:「恐彼(凡愚)分別執為我。」今經改「真非真恐迷」,既識為真,何迷之有?其偽四十六。

辨四十六

經文所謂:「真非真恐迷」者,此陀那微細識即阿賴耶識,真妄和合。若說為真,則恐執為真,因還有習氣之妄。若說非真,則離此識無真可求,故佛說對凡愚之人不開顯。《深密經》【注十四】云:「阿陀那識甚深細,我於凡愚不開演,一切種子如瀑流。」偈頌似有相同,因同是佛說,豈有不同?呂文認為相同者,則是「竊取」;不同者,則是「杜撰」,豈非可笑?又云:「真非真恐迷,既識為真,何迷之有?」此是呂之誤解。

【注十四】:參考《解深密經》序品第一大正藏卷十六第六九二頁

呂文四十七

舊譯煩惱亦曰塵勞,取譬為名,非必勞動為勞也。今經取此譯名以意詮釋,既雲「目瞪發勞,菩提亦有勞相。」又云:「勞久發塵,引起煩惱。」又云:「發妄不息,勞見發塵。」然則瞪而未勞,勞而未久,將無塵惑而不害明淨耶?此亦不應理。其偽四十七。

辨四十七

當知「目瞪發勞」,是譬喻從真起妄。「勞久發塵,引起煩惱。」「發妄不息,勞見發塵。」此皆顯明引發山河大地身心世界之結相。呂文謂:「瞪而未勞,勞而未久,將無塵惑而不害明淨耶?」此等問題,是呂之無理取鬧。請呂自試驗,「瞪而未勞,勞而未久。」有否塵惑?是何境界?

呂文四十八

憍陳如自陳圓通,謂在鹿苑雞園見佛成道。按諸史乘,於伽耶(金剛燈)成道,鹿苑轉輪,詎可相混!又王舍雞園,阿育王后始著(《西域記》八),佛之成道與彼地何關?種種臆造。其偽四十八。

辨四十八

雞園並非指阿育王時之雞園寺,鹿苑、雞園皆是古仙人修道處。五比丘舍離太子即來此學仙。憍陳如自陳在鹿苑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,後如來來鹿苑為說四諦,並非如呂謂:「成道與鹿苑轉輪相混。」言「相混」者,是呂吹毛求疵。

呂文四十九

優波尼沙陀是數量極少之稱,故經中較量常雲優波尼沙陀分不及一。佛弟子並無此號(勘《中阿含弟子品》等皆不見此名),今杜撰以說色因圓通。其偽四十九。

辨四十九

優波尼沙陀是二十五圓通中之一位修觀之人,因觀色塵而悟道。呂文謂:「佛弟子並無此號,杜撰以說色因圓通。」按佛經流傳至中國,未必全列佛子之名,不能以《中阿含》弟子品等皆無此號,則誣為偽也。

呂文五十

藥王、藥上,原系長者,施僧眾藥,發心成道,故以藥為號(《觀藥王藥上經》)。今乃說為世間良醫,口中嘗藥。其偽五十。

辨五十

經文謂藥王藥上二菩薩自述:「我無量劫為世良醫,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,名數凡有十萬八千。」此乃明菩薩過去生中事。又《法華經》藥王菩薩本事品【注十五】言:「藥王菩薩過去燃身供佛,又燃百福莊嚴臂供養舍利。」當時燃身燃臂者,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,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即藥王菩薩是也,故知菩薩生生世世所作事甚多,豈得只引《觀藥王藥上經》謂其「原是長者」?施僧眾藥,一生之事,而謂:「說為世間良醫。」便誣為偽經耶?

【注十五】:參考《妙法蓮華經》藥王菩薩本事品大正藏卷九第五十三頁

呂文五十一

跋陀婆羅十六開士,《寶積》、《大集》皆說為在家菩薩。今經乃雲「於威音王佛所聞法出家」。又云:「今時從佛出家。」顯與教違。其偽五十一。

辨五十一

據《寶積經》【注十六】之在菩薩名跋陀羅波尼,今經觀觸塵悟道者是名跋陀婆羅,豈能拉扯作為一人?因經中同名者甚多,呂竟以同名挑剔,可惡之甚。

【注十六】:參考《大寶積經》大正藏卷十一

呂文五十二

舍利弗遇馬勝比丘說因緣偈發心出家,目連後因舍利弗而剃度,此為大小共說(《本行集經》四十一、《智論》十一等)。今乃撰為逢迦葉兄弟說偈出家。其偽五十二。

辨五十二

經文謂:「逢迦葉波兄弟相逐,宣說因緣,悟心無際。」故知舍利弗遇馬勝比丘,亦同時相遇迦葉波兄弟。因乞食途中,當不只馬勝比丘一人,迦葉波兄弟亦相隨也,豈能以此小事執為偽撰?

呂文五十三

優波離從諸釋子出家,亦為諸部共說(《本行集經》卷五十三)。今乃隨佛踰城,觀佛成道。其偽五十三。

辨五十三

優波離是佛為太子時之近侍人,故其自說:「隨佛踰城出家,親見如來,降伏諸魔,制諸外道。」因其是近侍人,故佛修道時,常隨不舍,佛成道後,度諸王子出家,故優波離亦隨之出家,豈能說此為偽?

呂文五十四

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一段,經文竊取《法華普門品》加以開合。《普門品》但舉應身種類,不釋其義。今悉妄解,觸目乖違。如原雲辟支,今分為獨覺、緣覺,又不似部行麟角。又自在天,原謂樂變化天,今乃釋為遊行自在。又原雲小王,系人中王對輪王而言者,今乃錯解為四天王太子。至於人非人,原為八部總名(見《舍利弗問經》),今乃錯解為有形無形,有想無想,詭異莫名。其偽五十四。

辨五十四

當知《普門品》是顯觀世音菩薩果上功德,《楞嚴經》更說明觀世音菩薩之因行,從耳門修反聞聞自性而證圓通,由自利行成,方起利他之用,故《楞嚴經》所說更為詳細,何得種種挑剔說為「竊取《法華》普門品」?辟支分有獨覺、緣覺。出無佛世以無師智悟道者,名獨覺;出有佛世依十二因緣,順逆觀察而悟道者,名緣覺,何得云:「又不似部行麟角」?又經文云:「若諸眾生,欲身自在,遊行十方,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。」呂文謂:「自在天,原謂樂變化天,今乃釋為遊行自在。」其實,「自在天」並非指樂變化天,乃指欲界天頂他化自在天。「由他天」變化樂具以成己樂,故名他化自在天,此天能遊行自在,並無釋錯。呂文又謂:「原雲小王,系人中王對輪王而言,今乃錯解為四天王太子。」其實,經文云:「若諸眾生,愛生天宮,驅使鬼神,則現四天王國太子身。」既言「愛生天宮,驅使鬼神。」何得謂「原雲小王,系人中王對輪王而言。」耶?又經文云:「若諸非人,有形無形,有想無想。」此乃統攝八部及他類一切眾生,何處有「人非人,錯解為有形無形,有想無想。」耶?今呂文謂:「觸目乖違。」其實是呂澄處處曲解,謗為「詭異莫名」,其令人寒心。

呂文五十五

觀世音本為觀世自在之誤譯,自在,梵文雲伊醯伐羅,舊誤為娑伐羅,遂雲音矣。然《普門品》中解釋名義,猶謂觀世人稱名之音(梵無此語,但譯人解之耳),尚與本名不相背謬。今經改為不自觀音。又云:「今彼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。」是則應稱世觀音,何得為觀世音耶?其偽五十五。

辨五十五

《普門品》【注十七】中無盡意問佛:「以何因緣名觀世音?佛告無盡意,若有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實時觀其音聲,即得解脫。」此是說明菩薩尋聲救苦得名之來由。《楞嚴經》謂:「一者由我不自觀音,以觀觀者。」是明菩薩之自行,以智觀,不自(從也)外照世間之音聲,而反觀能觀之聞性,由此用功得力,故能令十方苦惱眾生得脫苦惱。又十方苦惱眾生,當稱念菩薩名號時,應以觀想稱念菩薩名號之音聲,如是感應道交,故即得解脫。呂文謂:「此應稱世觀音,何得為觀世音耶?」此乃是其誤解。呂文又云:「觀世音本為觀世自在之誤譯。自在,梵文雲伊醯伐羅,舊誤為娑伐羅,遂雲音矣。」其實不然,據《翻譯名義新編》【注十八】云:「文句名婆婁吉低稅」。《別行》云:「此雲觀世音。」又云:「伊濕伐羅,譯曰自在,舊譯為光世音、或世自在,皆訛謬也。」可見譯為觀世音並非錯誤。《法華經》普門品亦名觀世音,豈得說「世觀音」?呂臆想故意刁難。

【注十七】:參考《妙法蓮華經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正藏卷九第五十六頁

【注十八】:參《翻譯名義新編》第六十二頁

呂文五十六

觀音之名,既是誤譯,耳門圓通,當然無據。且其重頌圓通云:「聲無無滅,聲有非生。」又云:「聲性動靜,非實聞無。」宛然通於外道聲論,豈是佛說。其偽五十六。

辨五十六

譯為觀世音,豈是誤譯?如《法華經》普門品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,難道鳩摩羅什法師不及呂澄耶?呂文謂:「『聲無無滅,聲有非生。』『聲性動靜,非實聞無。』宛然通於外道聲論,豈是佛說。」此是呂文無知。經文顯示音聲是有生滅,聞性是無生滅,外道聲論是立聲是常住不滅之說,與《楞嚴》剛剛相反。所謂「聲無無滅」者,是顯示聲塵滅,聞性不滅。聲有非生」者,顯明聞性不因外之聲塵生而後生。聲有生滅,聞性為生滅。今呂文竟謗為:「通於外道聲論,言非佛說。」真令人震驚。

呂文五十七

安立道場,先說四戒,全同小乘,固無論矣。殺戒之中,佛本說三淨肉,而撰為五比丘食有五,嚼食根莖葉花果,其類繁多。此即蔬菜而撰為婆羅門地草菜不生。至說比丘不服奶酪醍醐,《涅槃》卷七明言此是魔說,今乃誣為佛說。其偽五十七。

辨五十七

四戒,即是戒殺、盜、淫、妄,是大小乘共修之四根本戒。不過,大乘以慈悲為本,故以戒殺為先;小乘重視了生死,故以戒淫為先。淫為生死之根本,故先說戒淫,豈可說「全同小乘」?呂文謂:「殺戒之中,佛本說三淨肉,而撰為五比丘食有五。」請問經文何處有說「五比丘食有五」耶?經文卷六云:「我令比丘食五淨肉。」「五淨肉」是三淨肉加上自死、鳥殘,說三淨或五淨究竟有何過?佛說:「婆羅門地,草菜不生,故方便准食五淨肉。」呂文謂:「據《涅槃經》說比丘不服奶酪醍醐是魔說。」今《楞嚴》謂:「若諸比丘,不服東方絲綿絹帛,及此土靴履裘毳,奶酪醍醐,如是比丘,於世真脫。」按《涅槃經》【注十九】謂:「我唯聽食五種牛味,及油蜜聽著屣憍奢耶衣等。」佛說聽食五種牛味等是先說,今《楞嚴經》是嚴格說。不但不食眾生肉,即眾生身份所出之奶酪亦不食,豈得說此為魔說?《大智度論》【注二十】:「有人雖節量食,過中飲漿則心樂著,求種種漿、果漿、蜜漿等,求欲無厭不能一心修習善法。」故《楞嚴》說:「不服奶酪等。」是令一心修習。

【注十九】:參考《大般涅槃經》如來性品大正藏卷十二第四〇六頁

【注二十】:參考《大智度論》卷六十九大正藏卷二十五第五三八頁

呂文五十八

盜戒中說修定人於佛前燃身燒指,可酬宿債,此正唐人陋習,律家所痛非者(《寄歸傳》四)。今乃撰為佛說。其偽五十八。

辨五十八

據《法華經》【注二十一】云:「藥王菩薩燒身、燒臂供佛。」又《普賢行願品》【注二十二】謂:「佛過去行菩薩道,剝皮為紙,析骨為筆,刺血為墨,書寫經典,積如須彌,為重法故,不惜身命。」今《楞嚴》文中謂:「身然一燈,燒一指節,及於身上爇一香炷,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。」當知是說「身然一燈」,呂文說「燃身」,是其不留意經文。縱許是說「燃身」,即如藥王菩薩燃身供佛舍利,何得說是「陋習」耶?因我等是凡夫,未能達至無我燒身之境界,不可妄為而已。但燃燈燃香而懺悔,以求滅罪,又有何過?竟說為偽耶?

【注二十一】:參考《妙法蓮華經》藥王菩薩本事品大正藏卷九

【注二十二】:參考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普賢行願品大正藏卷十

呂文五十九

建立道場一段,竊取《陀羅尼經,佛頂法》之文,恣意改竄,紕繆尤多(日本另有《大佛頂別行法》偽書一種,即合《集經》《楞嚴》而一之)。如云:「於道垤中出入澡浴,六時不寐,經三七日。」接《集經》本說日日灑沐;坐臥淨草,豈是不寐。今經杜撰,乃同邪道。其偽五十九。

辨五十九

在他處有相同者,則謂「竊取」;他處無者,則謂「杜撰」。實在呂澄只不過極盡所能破壞照妖寶鏡而已。今經云:「於道場中,出入澡浴,六時不寐,經三七日。」是顯用功之精勤,何需要與《集經》相同?呂文則說「乃同邪道。」研求世間學問,尚且秉燭達旦,何況求出世解脫道耶?今謂此是「邪道」。真令人寒心。

呂文六十

又云:「先取雪山白牛之糞以泥其地。」實則道場泥地,以不食糟豆犢糞為第一,無取雪山白牛,如必雪山,則他處道場,何緣建立?其偽六十。

辨六十

呂可知經文云:「可別於平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,取其黃土,和合十種香以塗場地。」如是則非雪山,在他處亦可建立道場,豈有他處不能建立道場耶?

呂文六十一

又云:「別穿平原五尺取土塗地。」實則應於道場本地掘去惡土,以好土填,乃合淨地儀軌,豈唯掘他處哉?其偽六十一。

辨六十一

呂文謂:「實則應於道場本地掘去惡土,以好土填,乃合淨地儀軌。」此乃呂自臆說,應應強拉佛說如己所說。不同呂所說,則說為偽,是呂之主觀。

呂文六十二

又云:「方圓丈六為八角壇。」實則曼荼羅通式,外方內圓(外方便於結繩。並辟四門),有八葉蓮形,安得為八角?又壇量有八時、十二時法,何謂丈六?其偽六十二。

辨六十二

經文云:「方圓丈六,為八角壇。」此是顯壇之相方而圓,為八角式,何以一定要如呂所說?不如呂說,則說為偽,是否有當?

呂文六十三

又云:「壇心置蓮花,安缽盛水。」實則壇心應安尊像(經下有懸像說,則是大曼荼羅,即應中安佛頂像)。今改置水,宛同水壇,亦非軌式。其偽六十三。

辨六十三

經文云:「壇心置蓮花,安缽盛水。」是有表法。呂文謂:「實則壇心應安尊像,今改置水,宛同水壇。」此是呂文無理誣謗,因不同其之妄想,則說為偽。

呂文六十四

又云:「八方八鏡,十六蓮花香爐十六器乳以為供養。」實則佛頂法,二七日中倍增供養,乃安十六華鬘,十八瓦水,八瓦牛乳,其數參差,非均十六。恣意改式。其偽六十四。

辨六十四

若與呂所謂佛頂法相同者,則謂「竊取」;今與其不同者,又說是「恣意改式」。真令人啼笑皆非!

呂文六十五

又云:「中夜食時,焚燒酥蜜於小火爐以為供養。」實則中夜非行道時(見《大日經》卷七等)。又焚酥蜜應是二七日作法訖時,護摩儀式,今乃誤為先設。其偽六十五。

辨六十五

呂文謂:「中夜食時。」之句,是錯。經文云:「若在中夜。」並非中夜食時。呂尚句讀錯誤,何能釋辨經義耶?經文是「以煎餅等,每以食時,供奉佛菩薩。若在中夜,取蜜半升……燒香供佛。」又「在中夜行道」,究有何過?自己誤解,則說為偽,甚為痛心。

呂文六十六

又云:「壇室四壁設佛菩薩像。」壇在室中(經雲圍壇行道,四周應有隙地),像懸壇外,此經懺壇式耳,安有如此曼荼羅耶?且雲「十方如來」而止有東(阿)西(彌陀)二佛,余方名字,撰者不起舉之也。其偽六十六。

辨六十六

呂文謂:「安有如此曼荼羅耶?」實則是其少見多怪。呂文謂:「十方如來,而止有東(阿)西(彌陀)二佛,余方名字,撰者蓋不能舉之也。」其實經文何止「東阿西彌陀。」經文云:「應於當陽張盧舍那、釋迦、彌勒等。」余方佛名號,未有盡舉,丈略而已。又雖說:「敷設十方如來。」未必一定盡設,何以固執而吹毛求疵耶?

呂文六十七

又云:「當陽張釋迦等像,觀音、金剛藏安其左右。」實則佛頂另有尊像,不可但云釋迦。又觀音在右,金剛藏在左,乃是通式,今乃恣意顛倒。其偽六十七。

辨六十七

經文云:「觀音形像兼金剛藏,安其左右。」今呂謂:「觀音在右、金剛在左,乃是通式。」但經文並無指定觀音在左,金剛藏在右。縱使觀音在左亦有何過?通式稱觀音為左輔,勢至為右弼,故觀音在左,金剛藏在右,亦無不可。當知今者是楞嚴壇式,不必具同佛頂。若同,則為「竊取」;若異,又謂「恣意顛倒」。究竟是何居心?

呂文六十八

又云:「從三七日後端坐百日得須陀洹。」按陀羅尼所求悉地,有世出世,此下咒文全是世間悉地所用(參照《集經》、《大日經》卷七及《疏》),鄭重說為成佛不謬,已為矛盾。至雲「百日得須陀洹」,仍屬小果,又何益於成佛?蓋撰經者於此等分別全不明晰也。其偽六十八。

辨六十八

經文云:「從三七後,端坐安居,經一百日,有利根者,不起於座,得須陀洹。縱其身心,聖果未成,決定自知成佛不謬。」經文意是說明因此用功,利根者,得須陀洹果。須陀洹此雲預流,即預入聖人之流,縱使聖果未成,但自知從此回小向大,將來決定成佛。呂文謂:「仍屬小果,又何益於成佛?」難道證小果後,就永達不能成佛耶?在法華會三歸一,一切皆當成佛。呂文謂:「蓋撰經者於此等分別全不明晰。」可笑!是佛說者,而謂:「撰經者,不能分別大小乘。」唯有呂澄能分別大小乘,證初果後,永不成佛已?

呂文六十九

《白傘蓋陀羅尼》一篇系撰者別有所受,雜抄入經,較之當時流行之梵字本音譯本(舊傳為不空譯,但《貞元錄》記不空譯籍最詳,並無此種,殆系後後誤歸之不空耳),又較之西藏譯本,訛略既多,句讀尤謬(另有考證),本不堪持頌也。且就咒文音譯觀之,與經大有出入(如咒譯跢他伽多而經譯怛闥阿竭;咒譯婆伽婆,而經譯薄伽梵;咒譯薩怛多,而經譯悉怛多;咒譯勃地,而經譯菩提;咒譯阿芻鞞,而經譯阿等)。可證經咒之文非出一手。如認咒文有據,即可反證經文之出撰述,今乃有人以咒成經,謂其俱實,誠顛倒矣。其偽六十九。

辨六十九

呂謂「咒文、經文。」究竟經文是偽?咒文是偽?又云:「如咒譯跢他伽多,而經譯怛闥阿竭……咒譯勃地,而經譯菩提……」此不過是音韻之差異,如南北音之不同,有何顛倒?以此為偽,實是謬論。

呂文七十

咒文有意義可尋者,為陀羅尼楞嚴經咒是也,今乃謂為伽陀(頌)。又佛頂心咒謂短咒,大咒乃謂長咒(見《集經》。又一般通例如是),今乃混稱為咒心。又建壇結界,供養祈求,咒本有別,今亦混為一談。至於結界之法,較為繁雜,作者不能詳知,遂使阿難有問,佛無其答。其偽七十。

辨七十

佛說法,在處不同,對機不同,何必須依《集經》?經文謂「咒心」,即指全咒,即如來藏心,故名咒心,又詮如來藏心成咒,故曰心咒。非指長咒、短咒。經文云:「秘密伽陀、微妙章句。」「伽陀」此雲孤起,即指五會神咒,便是孤起,長文無說也。又呂文謂:「至於結界之法,較為繁雜,作者不能詳知,遂使阿難有問,佛無其答。」可笑!若真是作者不能詳知,為何又要提出阿難問,而無其答耶?我想,作者愚極,亦不作此文也!查經文,佛已詳說結壇之法,阿難並無再問。呂謂:「阿難有問,佛無其答。」是呂偽造。

呂文七十一

經說修行漸次,干慧之地四十四心。按干慧本是三乘共地之初地,正譯應雲淨觀,舊讀淨字修伽為修佉,故云干矣。《智論》七十四說,大乘干慧從初發心迄於順忍(地前),小乘干慧亦迄暖法。今乃撰為十信之前,非小非大。其偽七十一。

辨七十一

經文卷八云:「干有其慧,名干慧地。」據孤山【注二十三】說:「合十信為干慧,理在不疑,但亦圓滿成就之意,有人非之者,以見通教干慧名同故也。不知此乃借通名圓,自應依之。」《大品般若》【注二十四】謂:「何等八地?干慧地……辟支佛地。」又《智論》謂:「干慧地,乃八地之初一地。」由此可知,借通教之名,以顯圓教理,何得謂「非小非大」而謗為偽?

【注二十三】:孤山--奉先源清弟子,釋智圓,字無外,自號中庸子,或名替夫,又曰病夫。就奉先源清學天台三觀之旨,居西湖孤山,以接學者,著書頗多。宋神宗干興元年寂,壽四十七。

【注二十四】:參考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三次品大正藏卷八第三八三頁

呂文七十二

經云:「妙性本無,世界眾生,因妄生滅,滅妄為真。」按此種真妄之談,全不知有幻義佛法,遂說成死相世界。眾生若本來無,豈非有始?眾生妄生真滅,豈非量有增減?世界眾生滅已為真,諸佛功德盡未來際,又復何說(或解此本無世界眾生者,乃假說名耳,然上下文義不符也)?其偽七十二。

辨七十二

經文卷七云:「迷本圓明,是生虛妄,妄性無體,非有所依。」此即顯示身心世界是迷妄而有。妄性本無實體,亦無依據,此即說明如幻義,豈得謂「全不知有幻義」耶?由妄見故,遂成究竟有相之境界,豈得謂「遂成死相世界」耶?呂文又謂:「眾生若本來無,豈非有始?」此是呂不明經義。其實本來清淨,迷而故有,此迷是無始,故經文處處都說「無始」如「從無始來,生死相續。」又云:「無始眾生世界,生纏縛故。」本來無始,權說有始,有何不可?呂文謂:「眾生妄生真滅,豈非量有增減?」其實,妄生真亦不滅,如空花雖現,虛空仍然不動、不變,其量豈有增減?呂文謂:「眾生滅已為真,諸佛功德盡未來際,又復何說?」妄滅歸真,唯是一真法界,復有何說?呂文又謂:「或解此本無世界眾生者,乃假說名耳,然上下文義不符也。」是誰解此本無世界眾生,乃假說名?如何上下文義不符?呂自胡說,謗經謗法,真令人痛心。

呂文七十三

經說眾生有十二類,此由《金剛經》三番解說一切一切眾生改竄成文。《金剛經》說卵生等四,以受生區別一切眾生;又說有色無色二,以依止區別一切眾生;又說有想、無想、非有想非無想三,以境界所攝區別一切眾生。三番迭說,本非並列(詳無著《金剛經論》)。又非有想非無想亦止一種,即非想非非想處也。今經乃割裂為非有想及非無想,又妄增非有色及非無色。其實非有色即無色,非無色即有色,反覆立名,適成戲論。其偽七十三。

辨七十三

經是佛說,論是佛弟子說。今呂文引無著之《金剛經論》來評《楞嚴》是偽,真是本末倒置。

呂文七十四

羯邏藍等胎藏五位,乃由有色根次第增長而分,無色有情,既無色根執受(《深密·心意識品》),則化生頓起(《瑜伽》卷二)。今經於有五位次第者,隨意說為卵羯藍胎遏蒲曇,豈有胎生不從羯邏藍起耶?又化相以下悉稱羯南,豈無第五缽羅賒佉位耶?至於無色無想,本無五位,亦概稱羯南,種種顛倒。其偽七十四(土梟破鏡,明明有色,乃說為無想,更屬杜撰,不值一辨)。

辨七十四

所謂結胎五位者【注二十五】:一、羯邏藍位,此雲凝滑,謂於胎位中初七日。二、頞部曇位,此雲皰,在胎中第二七日形成之相。三、閉屍位,此雲軟肉,是在胎中第三七日形成之相。四、鍵南位,此雲硬肉,是在胎中第四七日形成之相。五、缽羅奢佉位,此雲形位,即在胎位中第五七日之後,四肢諸根具足之位。呂文謂:「於有五位次第隨意說。」又謂:「胎生豈有不從羯邏藍起?」其實經文是上下影照,卵生說初位羯羅藍,胎生不從羯邏藍說起,是簡略,故此於卵生說初位羯羅藍,胎生說第二位頞部曇,濕生則說第三位閉屍,由此以下化生則說鍵南,而不說缽羅奢佉者,因缽羅奢佉,此雲形位,即四肢諸根具足,因化生以下之類,未必如人之諸根具足,故只說鍵南。至於「無色」名鍵南,雖無業果色,不妨依定果色立名,其餘雖無五位,概稱鍵南。研其文,是有其義。不明者,則謂「種種顛倒」。至於「土梟破鏡」,雖是有色,今經說為「無想者」,因土梟附土為兒,破鏡獸抱毒樹果為其子,子成,父母皆遭其食。在父母方面,不想到被子所食,故稱為無想。呂文謬解,而說為偽。

【注二十五】:參考《阿毗達磨俱舍論》分別世品大正藏卷二十九第四十七頁

呂文七十五

四十四位中,初列十信,竊取《瓔珞經》文。《瓔珞》又從《梵網》杜撰。《瓔珞》十信名字,前後互異,自無定說。如初五名用: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。五根即應從其次第,乃錯亂為信、念、進、慧、定(唐譯《仁王》即取此文改易舊譯)。今經抄襲其文,強為之解,以為智明遍寂,故先慧後定。然則五根、五力皆誣說耶?其偽七十五。

辨七十五

經文:「四十四位。」是明菩薩修行位次。「十信」有「十位」,何故拉扯五根?又謂:「竊取《瓔珞》。」全是呂之臆說,無理誣謗。

呂文七十六

十地最後金剛喻心,剎那斷證,更無漸次《成唯識》卷九等。今乃說有金剛心中初干慧地重重十二。其偽七十六。

辨七十六

經文云:「金剛心中初干慧地,重重十二。」何必引《成唯識論》,強作相同?《成唯識論》是菩薩說,《楞嚴》是佛說,難道弟子超越於師?至於「金剛喻心,剎那斷證。」前之干慧,是金剛初心,至等覺是金剛後心,生相無明,初始乾枯,如是重重單復十二,方盡妙覺。呂文謂:「此是偽。」實屬無稽。

呂文七十七

結出經名一段,模仿《圓覺》。《圓覺經》末云:「三世如來所守護,十方菩薩所歸依,十二部經清淨海眼。」今經遂名十方如來清淨海眼。《圓覺》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,今經亦名大方廣佛母陀羅尼。《圓覺》名修多羅了義(此名實不可通),今經亦名修證了義。《圓覺》名秘密王三昧,今經亦名灌頂首楞嚴(三昧)。抄襲之跡,一望而知。其偽七十七。

辨七十七

《楞嚴》、《圓覺》同是佛說,教理行果,大致相同,故名也大致相同,豈能說是「抄襲」?故意誣謗,實令人寒心也。

呂文七十八

經說琉璃王誅釋種生身入獄。按琉璃王事,在弒波斯匿王自立之後,與佛滅同年,今經序分既說波斯匿王在眾會,安得有此?或解此經非一時說,然佛說琉璃王事,不應更在舍衛(《琉璃王經》等即說佛在迦維)。說既異處,經亦異會,安得集為一篇?其偽七十八。

辨七十八

佛說經並非在一會說,序分雖有波斯匿王,但在第八卷,佛才說琉璃大王誅釋種,因當時波斯匿王已崩,故佛說此事,有何不可?異會說經集為一篇,亦是常例,如《華嚴經》有七處九會。據《琉璃王經》【注二十六】:「當琉璃伐迦維羅衛,佛知其意,從精捨出,止於路要,坐於萎枯樹下。」故知誅釋種時,佛在迦維。而佛說琉璃墮地獄事,則佛在舍衛,亦無不可。呂以此為偽,實屬企圖擾亂視聽。

【注二十六】:參考《佛說琉璃王經》大正藏卷十四

呂文七十九

經說眾生升沈以情想區分情類。愛欲是生死因,固無輪迴不涉於情,想為遍行,無心不具,亦何能有外於想者。今乃說為純想即飛,純情即墮。其偽七十九。

辨七十九

經說:「情、想。」何謂「情」?經云:「因諸愛染,發起妄情。」何謂「想」?經云:「因諸渴仰,發明虛想。」「愛染」者,愛著外物,染著自身,故名內分。「渴仰」者,渴慕賢聖,仰慕他好,故名外分。呂文謂:「想為遍行。」當知此想,不是五遍行之想,不可指鹿為馬,蒙蔽後學。所謂「純想即飛」者,即純是善,故上升。「純情即墮」者,即純是惡,故下墮也。呂自誤解,說為偽,實是誤己誤人。

呂文八十

經說十因六報。按淫貪實一煩惱而分二習詐訟諸名,亦為臆造。生死業因,貪瞋痴三,不可缺一。今說十習,獨遺愚痴。其偽八十。

辨八十

呂文謂:「淫貪實一煩惱。」其實不然。經云:「二習是種習、現習也。」貪雖是一煩惱,但貪取之境有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未必全是貪淫,故有淫習、貪習之分。又經說:「十習。」其中有見習,見習是邪見,邪見即屬愚痴,豈有「獨遺愚痴」耶?呂不解,誣說為偽。

呂文八十一

經說眾生惡業同造,入阿鼻獄,六根各造,八八無間。按此說六根造業,固是創聞,而阿鼻音譯,無間義譯,實是一法,妄分為二。又八大地獄,第八即為無間,亦不容異說。其偽八十一。

辨八十一

梵語「阿鼻」,此雲無間。阿鼻、無間雖是一法,但數有多寡,由罪有輕重,所入地獄有不同。惡業同造者,即純情則沈,則入阿鼻地獄(留阿鼻名不翻)。六根各造者,即只一根或二根造業,則入八無間獄(呂文中「八八無間」為「入八無間」錯),此即阿鼻分為八獄,八寒或八熱是也。呂文謂:「妄分為二。」是其謬解。呂文又云:「六根造業,固是創聞。」此是其少見多怪。不聞眼見色,耳聞聲,心則起惡念,口舌則罵人,身則動武殺人,此非六根造業耶?

呂文八十二

舊說八大熱獄,十大寒獄,故稱十八地獄。然本獄外,增獄各有十六,則新舊無異辭。今經取十八地獄舊說,而一再倍之為三十六獄,百八獄,臆造無據。其偽八十二。

辨八十二

入地獄之多寡,皆由罪之輕重。重者單入阿鼻地獄,輕者則入十八地獄,乃至三十六獄,或一百八獄。因由地獄出,轉入他獄,於中有息苦之時。若只入一獄,則長期受苦也。呂文謂:「今經取十八地獄舊說,而一再倍之為三十六獄,百八獄,臆造無據。」當知地獄之多寡,唯佛方知,豈容凡夫臆造?今謂:「臆造無據」,請問究竟是何居心?

呂文八十三

鬼趣即是餓鬼。《正法念處經》卷九,說有三十六種,皆以饑渴自燒。今經乃於鬼中別出怪鬼、魃鬼、餓鬼等,以總為別,固已無據。至於餓鬼遇風成形,鬼有形質,四大畢具,豈但風耶?其偽八十三。

辨八十三

呂文謂:「鬼趣即是餓鬼。」未必盡然。鬼者分有:一、無財,二、少財;三、多財。(出自《阿毗達磨順正理論》【注二十七】)今經別出「怪鬼、魃鬼、餓鬼……等」,由十因故感十種鬼。作如是因,感如是果,豈有無據?呂文謂:「餓鬼遇風成形。」實則經文是:「遇氣成形,名為餓鬼。」並非「遇風成形」。呂文又說:「鬼有形質,四大畢具,豈但風耶?」此說甚奇,既鬼有形質,四大畢具,豈非等如人類?若如人類,為何我們不能常見耶?請問呂曾見否?捉摸到耶?

【注二十七】:參考《阿毗達磨順正理論》辨緣起品大正藏卷二十九第五一七頁

呂文八十四

印度外道,苦行有得,亦稱仙人,然屬人類;不為異趣也。今經於六趣外,別立十種仙趣,趣謂所至,是業所招,若諸仙人,藉修習成無生具者,何關業感而亦稱趣耶?其偽八十四。

辨八十四

《楞嚴經》明「仙趣」,並無說:「修習成無生具者。」因仙趣仍屬輪迴。又修習時是因,成仙是果,即由業因所招,故名為趣。又佛陀、阿羅漢是人類,我等凡夫亦是人類,但聖人與凡人不同,故分有十法界。仙人雖屬人類,而其與普通人不同,故別立一趣,何得於「六趣中加十仙趣」,則說為偽耶?

呂文八十五

六欲天中樂變化天,本謂自樂變化五塵受欲。今經撰為生越化地,何得名化?又他化自在天者,自變塵外,亦令他變,故稱自在。今經乃謂超化無化,亦為不倫,其偽八十五。

辨八十五

經云:「命終之後,生越化地。」「越」者,是超越下天。「化」者,是變化五欲樂具,為自受用,故名越化地,即樂變化天。呂文謂:「今經撰為生越化地,何得名化?」此是呂自不解。又「他化自在天」者,五塵欲境,不勞自化,由他天變化,自己得以自在受用,故名他化自在天。經文云:「命終之後,遍能出超化無化境。」「化」者,指第五樂變化天。「無化」者,指下之四天。今第六他化自在天,是超出下之五天,故說:「出超化無化境。」呂文謂:「今經乃謂超化無化,亦為不倫。」此皆是呂文謬說,真是誤己誤人。

呂文八十六

又色界天,舊稱光音,本是誤譯(正譯光淨)。今經況用之而不知其非,又妄解言:吸持圓光(此解光字),成就教體(此解音字)。又無想天,除初後念,悉無粗想。今經又杜撰為初半劫生,後半劫滅。又有頂之稱,謂三有頂,應屬無色。今經乃稱色邊際為有頂,皆是杜撰。其偽八十六。

辨八十六

呂文謂:「色界天舊稱光音,本是誤譯。」據《法華經》法師功德品偈頌云:「其諸梵天上,光音及遍淨。」《法華經》是鳩摩羅什法師譯,難道什師也誤譯耶?呂謂:「今經沿用之而不知其非。」請問是否唯有呂澄才知其非?什師也不及呂也?經云:「吸持圓光,成就教體。」是明此天以光明代言音,如世間以文字代言音也。以光音宣揚教化,有何不可?豈能說是「妄解」耶?又無想天,經云:「初半劫滅,後半劫生。」「初半劫滅」者,因初生此天,習定半劫,得想滅,即無想定成功。「後半劫滅」者,在後半劫,想心復生起,此即無想定壞,說明無想定有成有壞,終非究竟。呂謂:「此是杜撰。」實是故意挑剔。經云:「從是有頂,色邊際中。」「有頂」者,是指色究竟天,因色究竟天,居色界之頂,故名有頂。是色界之邊際,故名色邊際。呂謂:「今經乃稱色邊際為有頂,是杜撰。」由呂不能虛心研學,只抱主觀而視萬物,戴上有色眼鏡,衡量一切,唯見自則是,他則非而已。

呂文八十七

又無色天識無邊處仍系意識分別,論說五位無心,不聞除此(《成唯識》卷七等)。今經乃撰為唯留賴耶於末那半分微細,此則與滅盡定有何異耶?其偽八十七。

辨八十七

無色界天之識無邊處,經云:「其中唯留阿賴耶識,全於末那,半分微細。」此明識處唯留第八阿賴耶識及第七識末那全分,故說:「唯留第八阿賴耶,全於末那,半分微細。」是指第六意識之粗分已滅,細分尚在,故名半分微細。呂文謂:「今經乃撰為唯留賴耶於末那半分微細,此則與滅盡定有何異耶?」呂文於末那之於字上漏去一全字,不但漏字,而且錯解,謂:「與滅盡定相同。」「滅盡定」即滅受想定,將受、想二種心所滅,名滅盡定。四空天只伏煩惱,非滅煩惱,豈同滅受想定耶?呂故意混淆,以圖蒙蔽後學。

呂文八十八

修羅惟通三趣,今經乃說亦通畜生。又鬼趣但有化生或兼胎生(《婆沙》一百二十,又《智論》八),今經乃謂卵生是鬼。其偽八十八。

辨八十八

《楞嚴經》謂:「有四生阿修羅,依卵胎濕化受生,而分為天人鬼畜四類。」按《智論》【注二十八】第八卷謂:「餓鬼二種生,若胎若化生。」當知此是指餓鬼二種生,並無不許阿修羅有四種生。今經說:「有卵生阿修羅,鬼趣所攝。」修羅因中雖修善事,而好爭勝,故墮鬼倫;但有善因而入修羅道,雖屬鬼倫,而福勝於鬼,故此類阿修羅鬼,非餓鬼之類可比,是從卵生者也。呂謂:「今經乃謂卵生是鬼,是為偽。」實是其之謬論而已。

【注二十八】:參考《大智度論》卷八大正藏卷二十五第二十八頁

呂文八十九

經總說止觀魔事為陰魔、天魔,次第而盡。按《涅槃》二、《智論》五,菩薩得法身故,乃破五魔,安有止觀初修即得陰盡?其偽八十九。

辨八十九

《智論》【注二十九】云:「魔有四種:一者煩惱魔、二者陰魔、三者死魔,四者他化自在天魔。是諸菩薩得菩薩道故,破煩惱魔,得法性身故。」今經說:「理則頓悟,乘悟並銷,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。」在理則可頓悟,在事必自淺而深,故五陰次第盡也,並無說:「止觀初修即得陰盡。」呂文說此為偽,是其胡說。

【注二十九】:參考《大智度論》卷五大正藏卷二十五第九十九頁

呂文九十

經說:「空生心內」,又說「一人發真歸元,此十方空皆悉銷殞」。按眾生心法性雖是一味,然非一體,故非一人成佛,一切解脫。安有心內虛空十方同殞?且經文前雲「空非所作,無壞滅故。」然終不聞爛壞虛空,則此銷殞,又復謂何?其偽九十。

辨九十

經云:「一人發真歸元,此十方空皆悉銷殞。」一人發真歸元者,是說一人修行,心光內照,發明本有真心,返本歸元之時,則無迷;無迷,則十方虛空皆不可得矣。因十方虛空是迷昧而成頑空。覺則無迷,故十方空皆悉銷殞,並非說一人成佛,一切解脫。若謂「十方空皆悉銷殞」,云何我等仍見虛空?此乃未歸元之眾生所見。修行者,返妄歸真,是自心中覺悟之境界。呂文謂:「安有心內虛空十方同殞?」作此說者,是其幼稚。呂文引經說:「空非所作,無壞滅故。」呂謂:「然終不聞爛壞虛空,則此銷殞,又復謂何?」當知「空無壞者」,是約事相說;今明覺悟者「銷殞虛空」,是約證理說,何以事理不分?作此誣謗耶?

呂文九十一

五蘊是積聚總略之義,舊譯為陰,旁解為覆,本為不當。今經獨取其意以為陰宇幽暗,陰銷入明,愈說愈遠。其偽九十一。

辨九十一

《智論》謂:「五陰世間。」《法華經》安樂行品【注三十】云:「以法教化,一切眾生,見賢聖軍與五陰魔、煩惱魔、死魔共戰。」《智論》言「五陰」,《法華》亦言「五陰」。《心經》言「五蘊」。「陰」者,蓋覆義。「蘊」者,積聚義。陰既是蓋覆意,亦即陰暗也。今經明修禪定者,陰境消除,而入大光明藏,有何不當?呂文謂:「今經獨取其意,以為陰宇幽暗,陰銷入明,愈說愈遠。」此實故意曲解,謗佛毀法。

【注三十】:參考《妙法蓮華經》安樂行品大正藏卷九第三十九頁

呂文九十二

世界五濁本不可配五蘊,今經說一陰盡各超一濁,漫無依據。劫為時分,與行陰相關,如何色盡無劫。彼無色天八萬劫,非劫耶?受歸煩惱,想屬有情,同此顛倒。其偽九十二。

辨九十二

《楞嚴》云:「空見不分,相織妄成,名為劫濁。」「劫」實時分,凡一切色法,皆有時分。如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;色身有生老病死,此皆是劫。色陰盡故,成住壞空,不可得,故超劫濁。又色陰盡者,由定力深故明辦俱銷,障礙已盡,如目之明朗。故經云:「若目明朗,十方洞開,無復幽黯,名色陰盡。」並非將色身物質等銷滅謂破色陰也。呂文謂:「世界五濁本不可配五蘊,今經說一陰盡各超一濁,漫無依據。」其實,今經已詳細說明,為何漫無依據?又呂云:「劫為時分,與行陰相關,如何色盡無劫?」因行陰是遷變為義,是微細生滅相。今破色陰超劫濁,是超其粗相。經文謂:「破行陰則超眾生濁。」又云:「如波瀾滅,化為澄水,名行陰盡,是人則能超眾生濁。」因行陰生滅不停,業運常遷,遂成眾生流轉。行陰盡,則超眾生濁。呂主觀確定《楞嚴》是偽,故不肯細心研讀,視珍寶為瓦礫,難怪多疑多謗也。

呂文九十三

經說:「色陰銷者,大我慢起,慢與過慢,乃至卑劣慢,一時俱發。」按此七慢境所緣不同,本難全起(見《俱舍》十九、《雜集》六)。今經次言心中尚輕十方如來,復對何人而有卑慢?其偽九十三。

辨九十三

經云:「見色陰銷,受陰明白,自謂已足,於是生起七種慢。」其境不同故能一時俱發。呂文謂:「按此七慢境所緣不同,本難全起。」當知雖不能一時全起,但一人可具七慢。呂文謂:「心中尚輕十方如來,復對何人而有卑慢?」所謂「卑慢」者,是自甘劣少,不敬不求,明知不及十方諸佛,但仍自高而輕視佛也,此即卑慢亦即邪慢。

呂文九十四

經說:「受陰盡者,上歷六十聖位,得意生身。」按變易身,地上所受,與六十位豈悉有關?受是遍行,聖位有心,安得無受?雖變化身,又豈能外?其偽九十四。

辨九十四

呂文謂:「受是遍行,聖位有心,安得無受?」當知聖人之受,乃無上正受,異乎苦樂等受,故非遍行之受。今經謂:「受陰盡者,上歷六十聖位,得意生身。」據《妙心疏》【注三十一】釋:「破受陰盡者,上歷第六『十聖』位,成意生身。」《楞伽經》云:「初地至五地成三昧樂正受意生身,正與此經相同。」由是可知,上歷六十聖位者,是指十地,「十聖」中之第六位現前地也。由修三昧時得真空寂滅之樂,普入一切佛剎,隨意無礙。呂文謂:「雖變化身,又豈能外?」此是其之淺見。

【注三十一】:參考守培法師著《首楞嚴經妙心疏》卷九第二十頁

呂文九十五

經說:「想陰盡者,生滅根元,從此披露。」按生滅根元,應以佛眼方見,禪定滅想,何得至止?經前文云:「九次第定不得漏盡。」是滅盡定,細想雖滅,猶是有漏,不能洞達生滅根元,舍是而外,禪定滅想,復如何等?其偽九十五。

辨九十五

經云:「生滅根元,從此披露。」「生滅根元」者,是指一切生滅根本元由,即第八識中所含之微細種子,為行陰之根本,前為想陰所覆,故不能見,今想陰已盡,動念既盡,故行陰生滅根元,從此披露。呂文謂:「按生滅根元,應以佛眼方見。」當知佛果已滅盡生滅根元,並非披露。今明想陰盡,是生滅根元,從此披露而已。由修禪定滅想,行陰現,故能至此。呂文謂:「禪定滅想,何得至止?」(呂文中止字是此字錯),由其誤解「披露」二字。呂文引經云:「『九次第定,不得漏盡。』是滅盡定,細想雖滅,猶是有漏,不能洞達生滅根元,舍是以外,禪定滅想,復如何等?」當知經云:「現前雖成九次第定,不得漏盡,成阿羅漢,皆由執此妄想誤為真實。」由執生死妄想誤為真實,故知想陰不破,焉能洞達生滅根元?今禪定滅想,故「生滅根元,從此披露。」呂文謂:「禪定滅想,復如何等?」此由不研讀經文,故有此問。

呂文九十六

行陰十魔,經依六十二見,總為十類。實則見各不同,非一人所計,今合二無因等為一外道,則不可通。又即二無因論中說得眼根八百功德,見八萬劫。眼根功德,必待無漏轉依(《莊嚴經論》卷三)。既已轉依,何稱外道?其偽九十六。

辨九十六

「二無因」者,即本無因,末無因。計「本無因」者,只見眾生隨業行以遷流,輪迴在八萬劫中之處,在八萬劫外如何,則了無所知,是故計本無因。「末無因」者,以為人還自生人,悟鳥還自然生鳥,烏從來自然是黑,鵠從來自然是白,從八萬劫來,未曾變改,自然如此,見本無因,例如未來亦無因,故名末無因。呂文謂:「合二無因等為一外道,則不可通。」請問有何不通耶?由於想陰已破,乘於眼根清淨,獲得八百功德,故能見八萬劫內事,但八萬劫外事,則了無所知。因此,計本末俱無因,見解與自然外道相同,故說墮入外道。即如有類佛子,雖然能講說佛法,而見解與佛法違背者,亦等同外道也。據《法華經》法師功德品【注三十二】云:「若善男子,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,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,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。」由讀誦、解說、書寫《法華經》,尚得八百眼功德;今經說:「想陰已破。」豈無眼根八百功德?

【注三十二】:參考《妙法蓮華經》法師功德品大正藏卷九第四十七頁

呂文九十七

四遍常論屬前際見,均於生滅不如實知而有妄執。今經乃說不生滅見以為遍常。又一分常,本就能所生處,不如實知而生妄執。今經乃說五陰或盡或滅以為一分。至於有邊。本指世間、乃說眾生半生半滅,皆不可解。其偽九十七。

辨九十七

計「四遍常論」,經云:「於圓常中起計度者,是人墮入四遍常論。」「圓常」者,見周遍處名之圓,見相續處名之常。因不知周遍相續乃行陰遷流生滅之相,而於此圓常起計度,即是於生滅行陰而起計度,並非說,不生滅見以為遍常。呂文謂:「今經乃說不生滅見以為遍常。」是其謬解。又「一分常」者,經云:「於自他中起計度者,是人墜入四顛倒見,一分無常,一分常論。」於自他、國土、身心、五陰計常與無常。又經云:「於分位中生計度者,是人墜入四有邊論。」「分位」者,溫陵【注三十三】曰:「分位有四:一、三際分位;二、見聞分位;三、彼我分位;四、生滅分位。」於此四種分位生計度,故墜入外道,研讀經文便知。所謂「眾生半生半滅」者,是約生滅計有邊無邊。因行人現前之身,五陰合成,今見前三陰已破,故名有邊;後陰未破,故名無邊。以此一身有破、有不破,故乃計一身半生半滅。呂文謂:「至於有邊,本指世間,乃說眾生半生半滅,皆不可解。」由於呂不能解,故妄說為偽。且呂所指:「四遍常論屬前際見,均於生滅不如實知而執有妄執。又一分常,本就能所生處,不如實知而生妄執。至於有邊,本指世間。」請問此「本」是何所「本」?是「本」於臆說耶?

【注三十三】:溫陵--宋溫陵開元蓮寺沙門戒環也。徽宗宣和年中著《妙法蓮華經解》二十卷

呂文九十八

後際五類見中,四死後有想論,乃執我有色無色等,故通三界。今經改為我在色中四句,則不通無色。又本系有想,解作有相,亦屬杜撰。所余無想俱非等論,亦俱出臆解,無所依據。其偽九十八。

辨九十八

呂文謂:「後際五類見中,四死後有想論,乃執我有色無色等,故通三界。」不知此說據於何經何論?未有說明。縱有根據,不一定同。若同則謂「竊取」;不同又謂「臆改」。呂謂:「今經改為我在色中四句,則不通無色。」為何要通無色?呂自錯解也。其實,經是指行者墮入外道之六十二見中之四種見。按「六十二見」出自《大涅槃經》【注三十四】。「四種見」者,謂於五陰中:一、計色大我小,我在色中;二、計我大色小,色在我中;三、計離色是我;四、計即色是我。今行人唯在前四陰立論,謂色身雖死,我猶存在,故計死後有相,色陰既爾,餘三陰亦然,如是循環,故有十六相。呂文謂:「本系有想,解作有相。」此實屬呂之錯解,誣以為偽。呂文謂:「余無想俱非,俱出臆解。」經文謂:「八無相,死後俱非。」分析詳盡。呂強將「無相」作「無想」,自作謗業,反為臆解,如來說為可憐愍者。

【注三十四】:參考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妙心疏》(上冊)卷第一第三頁

呂文九十九

經云:「已滅生滅,而於寂滅,精妙未圓。」按此文句出於《涅槃》「生滅滅己,寂滅為樂」一頌,此頌本義,指有漏諸行,生己則滅,生滅是苦,彼寂則樂(《瑜伽》十八)。此乃以生滅與寂滅相形,本無滅己方樂之漸次,故《瑜伽》譯為「由生滅故」(勘梵本此句,亦云「生己則滅」,無滅己之意),又安有己滅生滅寂滅未圓之境界?即如《涅槃》舊譯,滅生滅己,即應寂滅,又安有未圓之說耶?其偽九十九。

辨九十九

經云:「已滅生滅,而於寂滅,精妙未圓。」是指行陰生滅已滅,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者,明行陰已破,如水初靜,昏擾之相尚在,湛寂之光未圓是也。呂文卻無端拉扯《涅槃經》之「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」(呂文中己字是已字錯)之偈語,故意曲解,誤己誤人,破壞正法。

呂文一百

經云:「從諸根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,如是乃超十信等入如來海。」按六根互用,必需轉依(《莊嚴論》卷三)此金剛心以後事。今乃說由互用入金剛心,斯顛倒矣。金剛心剎那斷惑,次念即證菩提,安有干慧等次?達金剛心本自究竟,又安有超?惟由止觀得金剛心是疑問耳。其偽一百。

辨一百

經云:「識陰若盡,諸根互用,從互用中,能入菩薩金剛乾慧。」六根互用,即萬法圓融,當然已是轉依,所謂轉煩惱依菩提也。能入金剛乾慧,因金剛最利,喻其能斷煩惱,今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,斷無明。故經云:「如是乃超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四加行心,菩薩所行金剛十地,等覺圓明,入於如來妙莊嚴海。」即如中一級有一學生,因聰明利智,由中一直升中五畢業,其中則超中二、中三、中四。今經謂:「陰盡,故現前六根互用。」即一根圓見六塵,一塵普應六根,無障無礙矣。有如是功行,故能超種種位次,有何顛倒?呂謂:「由互用入金剛心,斯顛倒矣。」在呂意,必先入金剛心,然後才得六根互用。其實,已斷無明,有何先後?呂文又謂「唯由止觀得金剛心是疑問耳。」此句問得奇,試問不是由修止觀得金剛心斷煩惱,則應依何者得金剛心耶?

呂文一百一

經云:「五陰迭起。」又云:「理則頓悟,事則漸盡。」按五陰法,色心相依,起則俱起。又受想三俱是遍行,亦無次第,何謂迭起?至於五陰漸盡。事理所無。豈能一一拔彼遍行,使其不相應耶?禪家北宗有頓悟漸修之說,作者竊取其意以撰經耳。其偽一百一。

辨一百一

按《妙心疏》【注三十五】釋:「五陰,若依理言,本無生滅可言,如起一念緣境心,即具足五陰。識心,即識陰,起即行陰,念前境即想陰,領納前境即受陰,前境即色陰。攝念歸體即滅五陰。」其實生無所生,滅無所滅。若依事而言,則有五迭生起,生是從微至著,滅是由著歸微,故曰:「生因識有,滅從色除。」今呂文謂:「按五陰法,色心相依,起則俱起。又受想三俱是遍行,亦無次第,何謂迭起?」此皆是其臆想,豈能以自臆想判經為偽?呂說:「受想三」,受與想是二,何是有三?又呂謂:「豈能一一拔彼遍行,使其不相應耶?」請問若遍行不能一一拔,是否必須一拔一切拔?抑或永不能拔?若永不能拔,則心所法是永恆矣?心所法是永恆不能拔,又何能轉識成智耶?呂文又謂:「五陰漸盡,事理所無。」今經則云:「理則頓悟,乘悟並銷。」呂說:「事理所無。」是其謬說。又呂謂:「禪家北宗有頓悟漸修之說,作者竊取其意以撰經耳。」當知禪宗頓悟漸修之說與經相符,今呂誣謗「竊取其意以撰經。」其實,呂又焉知禪宗非據經而說耶?

【注三十五】:參考守培法師著《首楞嚴經妙心疏》卷十第二十三頁


楞嚴問題之研討

作者:釋愍生法師

(輯錄於張曼濤主編之《現代佛教學術叢刊》35——《大乘起信論》與《楞嚴經》考辨)

甲、讀《楞嚴質疑》之疑問

《楞嚴質疑》一文,保賢以其「生花妙筆」,來評論《楞嚴經》之真偽,舉出甚多事例以作證明,真可謂「淋漓盡致」。若未學《楞嚴》者,附和隨之,就會受惑而舍真實,豈非可惜!《楞嚴經》乃大乘法寶,是諸佛之法脈,與諸大乘經一致貫通。若謗《楞嚴》,即是謗一切大乘法寶,為了護法護人,非因人而敵對,為了辨真理,不得不提出研討。若讀此文,請先讀《楞嚴質疑》及《三談楞嚴問題》,便能分析清楚了。

(一)佛言「見精」,是無形無相,不落言說,亦是當人真心,其所以落言說者,皆因為眾生方便而立其名。保賢云:「汝面雖皺,而此見精,性未曾皺。」之文,謂:「佛皂白不分,是非莫辨。」其實見精無形,不可語皺與不皺,這是對的。不過佛為不明了者,則須用皺,而顯不皺,這是佛之方便善巧處。

(二)該文謂:「以現在人體結構生理學觀點,人腦細胞總數一百五十億,人類五官活動所得色聲香味觸等外界事物,均在腦細胞留下影像。」又說:「等於說,你看見你面皺,你的腦細胞影像並非有皺。」他這樣曲解,皆由誤執細胞留下之影像作為見性。正如經說:「誤認法塵緣影為自心相。」正是為佛所呵斥的。

(三)該文說:「腦細胞對於各種不同聲音的保留,有如一架錄音機,可以錄下各種不同的聲音,保存起來。」錄音機乃死物,是屬於無情,若腦細胞留下影子,有如錄音機者,當知細胞亦不過是一種新陳代謝,變化無常的死物而已,試問無樣分別有情與無情?怎樣分別真心與妄心?怎樣解釋阿賴耶識能儲藏種子,使因果久久不失的道理?

(四)該文說:「吾人能一一分辨清晰,不相雜亂,皆因腦細胞已存有他們的影像。」請問腦細胞見一陌生的事物時,並無影像存在的時候,是否就會懵然不知不見呢?

(五)該文問:「見精與腦細胞是否一或二的問題。」我可以舉例說明在空間建一樓房,此樓房與空間是一或二呢?若言是一,則樓房壞時,空間應同壞,今則不然,樓房雖壞,而空間不壞,若言二者,樓房不離空間,空間亦不離樓房,故亦非二。見精與腦細胞亦是一樣。該文引經說:「阿難言,我今於此重閣講堂,遠洎恆河,上觀日月……佛言如是如是。」此乃佛說明見精非是物,亦不離一切物之義。保賢竟將佛意誤解而說:「語有毛病。」謂:「如何一物有皺與不皺。」我以為這等於一個小孩問樓房與空間,云何樓房壞而空間不壞的一樣幼稚。

(六)該文說:「站在自然科學立場,萬事萬物皆變,凡有形之物皆是變的,無形的心靈也在變,變是活的,不變是死的。」又說:「人心雖然無形,必須是活的,也要附著於人身上。」「心靈雖然無形,亦非不變。」我讀了這大段文,我懷疑他不是佛教徒,而像一個科學家,所以他認識宇宙一切事物皆在變。他說:「人心雖然無形,必須附在活人身上,與全身細胞及神經系統相連而不相分……皆是相融而難分。」請問他心既是附在人身上,皆是相融而難分,身是變壞的,身變壞了,心亦隨壞否?因為他說:「心靈亦非不變。」心既壞滅,試問誰修證無生法忍?還有什麼佛道可成?我們出家學佛豈非冤哉枉也?當知佛說:「汝面雖皺,而此見精,性未曾皺,皺者為變,不皺非變,變者受滅,彼不變者,元無生滅。」這是指示肉體有變,見性(心性)不變,令波斯匿王信知身有生滅,捨生趣生,見性亦不滅,破其死後斷滅之疑,令悟不生不滅見性而起修,即為涅槃根本。

(七)該文說:「首二句在邏輯上犯大毛病。」因佛說:「皺者為變,不皺非變。」這兩句,他就以為年老人才面皺,年輕人面就不皺,於是說:「年輕人能算不皺非變嗎?年輕人如果不變,就不會有皺者為變的老年人了。」看了這幾句真令人有啼笑皆非之感。我不相信他沒有讀過全篇經文,不過故意乖曲經義吧!經文說:「其變寧唯一紀二紀,實為年變,豈唯年變,亦兼月化,何直月化,兼又日遷,沈思諦觀,剎那剎那,念念之間,不得停住。」這是說明肉體念念在變,不但年老的變,年輕的變,年老的面皺,年青的也剎那趨向於皺,很多年輕人也有皺紋的。他又說:「不皺非變,這是作偽者指無形心靈。」我以為他既知是指「無形的心靈」,為什麼又要拉扯到「年輕人能算不皺非變」的無理取問?顯然是他自打咀巴,他反而說是偽經。自打咀巴,有漏洞,怎能自圓其說?且令人有莫明其妙之感!

(八)該文又說:「死屍可從發臭、膨脹、腐爛、出蛆蟲,逐漸化為骷髏、白骨堆,再化為塵。」我以為由塵再變,則應化為一無所有。一無所有還會變嗎?若說從一無所有再變……變,是否能再變為死屍?死屍再變為人?有可能嗎?若說一無所有則不再變,便如他說之變,成為有止境。他滿腦子只有充滿了什麼科學,只知生滅相而不知不生滅性,無怪他謗佛又謗法了。

(九)該文引出朱子所言:「《楞嚴經》只是咒語,後來房融增加很多說話。」要知道朱子就是儒家的朱子,而非佛子,引朱子所說,而證《楞嚴》為偽經,等於引外道者謂:「佛為魔鬼。」我們也承認嗎?須知房融身為宰相,達古通今,雖涉研內典,若無所依據,相信其縱有生花妙筆,無礙辯才,也難寫出層次分明的《楞嚴經》。

(十)該文認為:「《楞嚴經》如來藏妙真如性,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,性覺妙明,本覺明妙,是《金剛經》無住生心之尖銳對立。」我不知他對常住真心作何解釋?當知常住真心是心體,而《金剛經》之「無住生心」是教我們修行必須破除執著,無所住著而生其心,由無住而顯本有之常住真心,兩者實無任何尖銳對立之處,他竟未會此意,乖曲經義,企圖蒙蔽後學,障礙正法流通,豈不謗佛謗法,誤己誤人哩!

(十一)該文說:「以觀音暗比女皇。」不知他是否肯定觀音菩薩是女身?但《楞嚴經》文中,並無指明菩薩是女身之說,不過是隨緣而現男身、女身……。他竟說觀音菩薩是女身,以將之「暗比女皇」,而誣捏特別為女皇吹捧而說,以證《楞嚴》為偽。該文又說:「三十二應,若有女人,內政立身,以修家國,我於彼前,現女皇身,及國夫人等……而為說法。」他說此條為他經所無。敢問是否每經皆須同一語句方為真經?若然,又何須三藏十二部呢?

(十二)該文說:「特別替女皇吹捧。」敢問「家家彌陀佛、戶戶觀世音。」也是替女皇吹捧嗎?《普門品》教人常念觀世音菩薩,也是為女皇吹捧嗎?又世人多喜歡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,是否就等於念女皇呢?

(十三)該文說:「《法華經》:『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。』即指此代替性的存在。」照他意思,是指「一個人死了,下一代又起來,春下一粒子,秋收萬粒實,子孫繁衍,後後勝於前前。」他以這些代替性的存在為常住,豈非如《楞嚴經》文中講五十陰魔時說:「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,即是現前我肉身上,父父子子,遞代相生,即是法身常住不絕。」的魔說一樣嗎?

(十四)該文說:「妙明真心,性淨明體,『明』字則不甘『心如明鏡台』偈失則而發。」那麼《六祖壇經》說:「無上大涅槃,圓明常寂照。」之「明」字,是否亦為「心如明鏡台」偈失敗而發呢?

(十五)該文說:「房融與六祖並無糾葛,如何會攻擊六祖?」他認為只因「心如明鏡台」一偈失敗,故該文說:「《楞嚴經》與其說房融作,不如說神秀、武則天及神秀座下得力之多人合作。」他這樣誣捏,毫無憑證地揣想,單憑一股濁氣、一種「意識流」,想到啥就說啥,弄到祖師也要為名而舉,難道不怕招謗法又謗僧之果報?弄文舞墨,思之令人不寒而慄!

乙、讀《三談楞嚴問題》後感

在讀《三談楞嚴問題》之後,我感覺這文真是奇談百出,是非顛倒,事關佛法,影響甚大,所以不能不提出討論。

(一)該文引經文:「一處執珠,一處水出,遍法界執,滿法界生,生滿世間,寧有方所,循業發現。世間無知,惑為因緣,及自然性,皆是識心,分別計度。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。」他說:「此經如果真是佛說,就不會有此漏洞,只因作偽者未獲諸般神通妙用,以一介凡俗之夫,僅憑一點浮妄狂慧,世智辯聰,……《楞嚴經》大膽稱:『遍法界執珠,遍法界水生。』即從此局限眼光出發,誰知到了月球上,連一滴水也無了。」這樣看來,他能引出什麼宇宙飛行服、航天員、月球無水,種種新的名詞,才不是世智辯聰?他的眼光隨科學的進步已擴展到月球上去,世間的知識自然豐富,故認識《楞嚴經》,其立言只能有限度時間內,豈不知道佛示萬法唯心,循業則發現何種果報?月球無水,亦由業力所現。如餓鬼見水則變成濃血不能飲。月光童子修習水觀,入定時,則現水滿室。根據圓瑛法師著述之《楞嚴講義》:「後梁漢州綿竹縣水觀和尚,時寇作亂,欲入綿竹。水觀和尚,即作水觀,觀綿竹縣,全縣皆水,寇至唯見汪洋澤國,不見縣境,全縣人民皆免於難。」可證此義。一般隨人舌頭轉者,人說月球無水,就以為真無水,見有水處就以為真正有水,這才是如他所說的「盲人摸象」「世智辯聰」哩!

(二)該文說:「倓虛老人講《楞嚴起信》,適有日本和尚造訪,見講《楞嚴起信》,謂:『楞嚴起信,在日本早被列為偽造,法師何以講此?』倓公曰:『經雖偽而理不偽』。」我認為倓公所答頗為幽默。經偽者,經是能詮之言教,不過是紙張、語言、文字章法之假相故偽,而理不偽者,便是真經了。老人巧妙,實在不屑與之辯長論短罷了。

(三)該文謂:「本經破斥因緣自然,斥為皆是識心分別計度,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……。識心二字,涉及唯識宗『萬法唯識,三界唯心』之旨,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,是斥唯識宗只是許多空泛名詞,虛偽文言……。」這段文又是曲解了,當知佛破識心分別計度,這識心分別計度是指凡夫之妄知妄見,並非斥唯識宗只是許多空泛名詞。唯識宗也主張轉智成智的,並無衝突處。而他竟然無端挑撥,真令人大惑不解。

(四)該文謂:「本經破斥『自然』……到了現代『自然科學』發達,包括天文、地理、生理……凡科學上所有成就,皆屬自然科學範圍,任何人無法反對,如果反對,此人神經定有問題……」保賢不明了佛說自然,誤解了指「自然科學」之自然。當知佛說「非自然」,乃是破斥當時外道說一切從大自在天生,無因生,不假造作自然而有此等的謬論。《解深密經》說:「依他起故不從自然生。」而保賢引了一大堆無關痛癢的甚麼攻擊、甚麼對立,這才真是如他所說「滑天下之大稽」,指鹿為馬,混洧不清。

(五)該文謂:「《楞嚴經》卻大破因緣……非因緣,無疑是根本否定因緣,不承認因緣,照此經的主張,依據《中觀論》偈:『因緣所生法……』所生的天台一宗,根本不能成立。」保賢不了解佛說「非因緣」,是顯一切法無生,《中觀論》云:「諸法不自生,亦不從他生,不共不無因,是故知無生。」正如《楞嚴經》四科(陰、入、處、界)文中所辨相同。一切法從因緣假合而生,生則實不生,從無自性的因緣而生一切法故,這所生的一切法當然也無自性了,既然所生一切法無自性,那有真實的法是從因緣生的呢?故《楞嚴經》說:「非因緣。」實在與《中觀論》所說: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」的意義是一致的。《楞嚴經》處處顯示即空即假即中,正與天台三觀三諦,互相契合,而保賢不但錯解《楞嚴經》「非因緣」句,其實連《中觀論》偈也是囫圇吞棗。希望讀《三談楞嚴問題》者,自具慧解,不受他人蒙蔽!

在尢智表先生著述《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》這本書開章第二段:「研究的經典——《楞嚴經》《心經》《金剛經》《法華經》《中論》……《成唯識論》。」可見真正的科學家也要研究《楞嚴經》。科學家尢智表說:「我最初所讀的《楞嚴經》,本是一部辭藻豐美的經典,優美的筆調既足引人入勝,而且其組織的嚴整,說理的精妙,更使人愛不忍釋。」所以楊仁山居士在舊書攤看到了這部經,竟一口氣把它看完了才走。古詩說:「自從得見《楞嚴》後,不讀人間糠枇書。」尢智表又說:「我又把它當作一本實驗指導書。」因為這部經的結構確實和指導書有相同之點。而保賢喜歡引用科學,卻謂:「自今佛法在某些廣大地區,本屬佛法被否定,是否反對自然的《楞嚴經》文,應該是真正影響全部佛法的罪魁禍首?」唉!說來真是痛心,無怪無上世尊說:「獅子身中蟲,自食獅子肉,非餘外蟲,如是佛子自破佛法,非外道天魔能破了。

昔日有人以《楞嚴經》之真偽來求決於蓮池大師,師云:「縱使他人能說此經,吾亦尊之為佛祖也。相反,縱使佛現於前而說《楞嚴》是偽經者,吾等亦應視為魔說可矣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