彌勒宗兜率聖賢傳
宋- 詮明法師

  詮曉(926—1011),舊名詮明,即遼聖宗統和時期(983—1011)燕京憫忠寺上生鈔主無礙大師。為經書作解稱「注」,為注解再解稱「疏」,總匯疏再解為「鈔。」「鈔主」應該是為疏作解的總領。詮曉被封為「無礙大師」,為總領群經的講解和注鈔的。是大學問僧。
  詮曉大約生於晚唐,或者五代後唐天成年間(926—929),卒於遼聖宗統和末年(1011)。
  遼穆宗應曆十五年(965),詮曉年近不惑之,與燕京憫忠寺(即今北京市白帶山雲居寺)主持和尚謙諷,以及鹽鐵判官、朝儀郎、右補闕王正成為好友。王正在燕京憫忠寺立《重修雲居寺一千人邑會之碑》。北京市白帶山雲居寺塔院碑廊的《重修范陽白帶山雲居寺碑記》以及《重鐫雲居寺碑記》兩碑記,俱鐫刻在碑之陽,右面刻《重修范陽白帶山雲居寺碑》;左面刻《重鐫雲居寺碑記》。額為篆書「重修雲居寺一千人邑會之碑。」而碑陰為重修雲居寺千人邑會邑首、邑眾及僧侶名錄。用本地所產的大理石雕成。通高287,寬105,厚28釐米。自240釐米處收分,上出額首。碑文凡49行,行64字,字3X3釐米。碑文大多都可辨認。
  遼聖宗統和八年(990),無礙大師詮曉創建憫忠寺釋迦太子之殿。唐初蔔地建憫忠寺、賜匾額,而後興建雙塔;唐會昌(841—846)年間,滅法時期,憫忠寺獨存;唐大中年間(847—859),憫忠寺增大。唐昭宗景福年間(892—893),憫忠寺建七楹三級之閣,皆係皇帝或地方軍政首要所為。
  遼聖宗統和十八年(1000),詮曉六十五歲。詮曉奉旨行事,在雲居寺駐守了很長時間,主持與指導《遼藏》的刊刻。詮曉奉遼聖宗之命刪除焚毀禪宗的經論,主要是《六祖壇經》和《寶林傳》。當遼聖宗同意在雲居寺刊刻大藏經的同時,遼聖宗也委派了詮曉等僧人認真清理佛經,「再定經錄。世所謂《六祖壇經》、《寶林傳》等皆焚,除其偽妄。」高麗大覺國師義天《跋飛山別傳議》云:「近者大遼皇帝詔有司,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。世所謂《六祖壇經》、《寶林傳》等皆焚,除其偽妄。條例則《重修開元續錄》三卷中載之矣。」自《開元釋教錄》後,相繼翻傳經論,及拾遺《律》、《傳》等,從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,盡續《開元釋教錄》,總二百六十六卷,二十五帙。伏以鈔主無礙大師(詮曉),天生睿智,神授英聰,總講經綸,遍糅章抄,傳燈在念,利物為心。見《音義》以未全,濾檢文而有闕。因貽華翰,見命菲才,遣對曦光,軋揚螢燭。然或有解字廣略,釋義淺深,唐梵對翻,古今同異。詮曉在「再定經錄」的過程中審定的《開元釋教錄》和撰述的《續開元釋教錄》,以及遼聖宗至遼興宗年間高僧希麟受詮曉委託撰述的《續一切經音義》一起,成為遼聖宗時代雕版及石刻的底本,一直延續到了金代還在使用。
  遼聖宗統和二十三年(1005),詮曉年逾古稀。鹽鐵判官、朝儀郎、右補闕王正的兒子、諸行宮都署判官王教,見父親所立的碑傷缺,便出自己的俸祿錢重修。詮曉筆授王正,作重鐫之記。此碑史料價值之珍貴向無疑義。碑中明確記載:「燕京左街憫忠寺鈔主無礙大師筆受,弟子沙門智光撰記,石匠李延照刻字。」
  詮曉在晚年曾經造菩薩像,著《上生經疏》四卷,辨明生死兩界。臨歿前,留言是被神像接引上天了。日本《大正藏》卷五十一中有遼沙門非濁集《三寶感應要略錄》三卷之卷下「第十四釋詮曉法師發願造慈氏菩薩三寸檀像感應」云:釋詮曉法師發願造三寸刻檀慈氏像,祈誓生兜率天,著《上生經疏》四卷,以明幽玄。夢其像漸長大,金色光明赫灼,對詮明微笑。詮明白像言:「我等願求生兜率天,將得生不?」像言:「我既得釋迦文大師要勢付囑,不念,尚不捨之,況有念願?」作是已,還復本像。詮明秘不語他人。沒後,見遺書中,知其感應。臨終之時,傍人夢見百千青衣人來迎,詮明指天而去矣。